民營銀行應當先說生存,再說發展,先說現實,再說願景。有了與發展相適應的實力和經驗后,民營銀行之於傳統金融格局的沖擊和改良,才有可能變現。
銀監會日前宣布,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三家民營銀行正式獲准籌建。最早今年年底前、最遲明年4月份,首批民營銀行就會挂牌營業。
這是繼3月份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獲批后,在打破社會資本進入金融業的玻璃門方面邁出的更實質性一步。基於傳統銀行格局下所存在的弊端,民營銀行的批量誕生自然會被寄予諸多期望。比如,將民營銀行視作金融領域的增量改革因素,沖擊傳統金融格局﹔民營銀行通過差異化服務為實體經濟和區域發展擔當實質輸血者﹔歸攏地下金融充滿尋利渴求並因此充滿風險的資金,將其導入可控通道﹔為普通投資者提供更有效率且優厚的投資回報,等等。
這些寄托於民營銀行的期待不能說沒有道理。以社會資本為主要推動力的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至少在其早期階段讓我們感受到了市場化金融的普惠性。在市場化思維的引領下,互聯網金融的推動者們顯示了合理利用規則的敏銳性,顯示了不憚於直接競爭的勇氣,在其市場培育和爭奪的過程中,公眾頗受其益。人們有理由認為,在民營銀行進入傳統金融領域后,仍會展現出其曾經顯示出來的創造性並讓公眾受益。
但是,至少在當下,這些願景仍顯遙遠。
一方面,傳統金融領域有著與互聯網金融領域完全不同的生態,互聯網領域的開放性與社會資本天然契合,而在傳統金融領域,風險管控是不會輕動的最高法則。盡管民營銀行具有風險自擔的責任,如果民營銀行真的面臨破產清算風險,銀行及其發起人都有義務賠付,但相對於傳統銀行的“最后擔保人”,民營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其實極其有限。而且,還需要考量,民營銀行即便只是發生了局部風險,是否有能力阻斷這種風險向外傳導。
另一方面,民營銀行的發起人們盡管在其他領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功,但在傳統金融領域能否游刃有余,尚需觀察。對於民營銀行差異化經營的資質要求,很大程度上進一步提高了對其專業性的要求。無論是小微企業、消費者還是區域內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在信用上天然不具有優勢,也因此不被傳統大銀行重視。這為民營銀行留下了市場空間,同樣也會對民營銀行形成挑戰。
民營銀行應當先說生存,再說發展,先說現實,再說願景。有了與發展相適應的實力和經驗后,民營銀行之於傳統金融格局的沖擊和改良,才有可能變現。而這一點,僅憑民營銀行具有市場創造能力是不能實現的。傳統金融領域是典型的政策主導型行業,民營銀行的生存和成長對於政策環境的依賴度,一點兒不會比傳統銀行小。這一點,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已有所體現。
民營銀行需要一個能夠生長的政策環境。這個環境不是指給民營銀行以特殊待遇,而是幫民營銀行建立寬嚴相濟的正常環境。比如,既需要防止民營銀行成為發起人的利益輸送平台,又需要盡快推出存款保險制度讓民營銀行的風險更加可控,同時,進一步推動利率完全放開。民營資本的壯大歷史告訴我們,隻要給予清晰、穩定、相對平等的政策環境,其就會蓬勃生發。這也是目前民營銀行最需要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