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保監會發布《保險資產風險五級分類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首次針對保險投資資產進行風險分類管理。保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國內保險企業的資金運用余額87676.57億元,較年初增長14.05%。
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往保險投資產品以銀行存款、債券及股票為主,能夠以公允價值計量。隨著投資渠道的逐步放開,新增的基礎設施債權計劃、股權及不動產計劃以及信托等非標類金融產品,缺乏統一的風險衡量標准及減值准備計提措施,難以客觀反映保險投資資產質量和真實利潤水平。
《指引》的發布,明確了五級分類風險的核心定義。保監會表示,《指引》聚焦於保險機構投資的除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之外的資產,以信用風險為基礎,按照風險程度將其劃分為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五類,根據資產和收益的風險狀況,確定總體資產五級分類風險的核心定義,細類資產的五級分類標准應遵循核心定義的基本要求。
《指引》還具體明晰了固定收益類、權益類以及不動產等方面風險分類標准。通過風險分類,將有利於揭示保險資產的實際價值和風險程度,及時發現保險資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並能夠為判斷保險機構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是否充足提供參考。
此外,權益類資產風險分類標准確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指引》區分直接股權投資與購買股權投資金融產品的間接股權投資兩類。直接股權投資主要衡量投資成本與公允市場價格的高低﹔間接股權投資主要採用穿透法,重點對企業質量和風險狀況進行評估,同時考慮股權投資管理機構的資信狀況、投資管理能力、風險控制措施、投資權益保護機制、股權退出機制安排等因素,綜合確定該類產品的風險分類。
另外,《指引》的發布確定了不動產風險分類標准,即《指引》主要考慮其公允評估價值與投資成本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