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收藏拍賣

“壞畫”連篇卻直戳人心

江粵軍

2015年06月19日09:03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阿卡迪亞——圈舞》 (布面油畫)

  《大力神海格力斯方案12》(青銅上色)

  《舞蹈I》(綜合材料,木板,紙)

  《尤利西斯》(布面油畫)

  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馬庫斯·呂佩爾茨個展廣州紅專廠展出——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江粵軍

  6月14日到8月3日,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馬庫斯·呂佩爾茨個展首次登陸廣州,呈現了呂佩爾茨近十年來創作的56件架上繪畫和25件雕塑。從北京“轉戰”而來的這一展覽,也是迄今為止國內舉辦過的規模最大的呂佩爾茨個展。

  作為西方當代最主要的兩大繪畫流派之一,德國新表現主義由於畫面上粗?的質感、強悍的破壞力,曾一度被稱作“壞畫”。而走近呂佩爾茨的作品,就能感受到這些“壞畫”所帶來的猶如哥特式建筑的尖頂般直戳人心的力量﹔綿延上百年的德國表現主義運動,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也不無警鑒意義。

  繪畫不能“徹底解放”

  曾任杜塞爾多夫學院院長長達21年之久的呂佩爾茨,今年已經74歲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從事藝術創作,他就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與基弗、伊門多夫、巴塞利茲、彭克等人一起,成為德國新表現主義最重要的藝術家,甚至被譽為德國國寶級藝術家。除了繪畫、雕塑,呂佩爾茨也熱衷詩歌、爵士樂,他曾用詩一樣的語言寫道:“藝術是人們所不可理解的,繪畫是人類想親近神明的狂妄,用它可以戰勝死神。”

  但在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批評家黃專看來,呂佩爾茨的創作中,對死亡的宿命性恐懼,似乎是他一直糾纏探討的主題之一,譬如他的很多作品叫“尤利西斯”或“阿卡迪亞”,就是通過對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傳說的“新編”來表達一種無法掙脫的陰暗。“阿卡迪亞是希臘神話中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地方,18世紀法國學院派畫家普桑有一幅作品為《阿卡迪亞的牧人》,畫的是兩個牧羊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個美女,在專注地研究一塊墓碑。藝術史家貢布裡希分析出墓碑上寫的是‘即使在阿卡迪亞,我也在。’而當中的‘我’指的就是‘死神’。呂佩爾茨的很多作品,就來源於這麼個典故。”

  不過,呂佩爾茨卻並不認為自己恐懼死亡,在他看來,他的一切表達,都只是藝術的需要。就像鋼盔、谷穗、鹿角的素材也常常出現在他的畫面裡,但他是這麼解釋的:“我們筆下狂放好戰的元素隻與繪畫本身有關,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繪畫更具活力。我們這一代不曾生活在上世紀20年代,沒有戰前的生活體驗,沒有生命的恐懼感。我所表達的一切都來自關於藝術的自由。我希望能夠做一名純粹的自由的藝術家。”

  他創作“尤利西斯”系列,則是為了對抗當代油畫中繪畫性的衰敗,希望通過創作回歸到具象的圖畫本身。“我們在博物館裡面常常會看到很多黑色的作品,還有一些線條、一些斑塊。這些畫作都是對以前傳統繪畫的一種徹底解放。可是如果從繪畫中徹底解放出來,這些藝術家也就不能稱之為畫家了。所以,我現在開始嘗試創作一些作品,這些作品應該看上去就是一幅畫,也包含傳統繪畫的必要元素。”

  也因此,呂佩爾茨對先鋒派藝術頗不以為然,他認為被拓展后的藝術概念變得娛樂化了,時代的焦點發生了位移,大家想看到的是吸引眼球的東西。所以,雖然很多人談到德國新表現主義掀起了繪畫回歸熱潮,但呂佩爾茨卻曾經很明確地反對這種說法。“繪畫存在於任何時代,它與現代性或非現代性無關。藝術總要有很遠的視角去觀望的。”

  而本次展出的作品中,也有許多是他對前輩繪畫大師的回應,譬如他的《阿卡迪亞——圈舞》,就是對馬蒂斯的致敬。

  大力神系列雕塑如自傳

  除了畫作讓人震撼,本次現身的雕塑作品,也令觀眾感到“暈眩”。同題材不同編號的25件雕塑,都被呂佩爾茨命名為“大力神海格力斯方案”,與藝術家本人的樣貌比較起來,無論臉型、鼻子還是胡須,都頗為神似,無疑具有某種自畫像的性質。

  海格力斯,這位在古希臘神話裡神勇無比力大無窮,完成了12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解救了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又協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的大力神,在呂佩爾茨的手下,有的是全身塑像,有的只是頭部、軀干乃至四肢的局部呈現,他們一字排開,姿態各異,臉上的表情有時迷茫,有時懵懂,有時堅定,有時又帶著淡淡的憂傷,這是呂佩爾茨賦予海格力斯的神格與人格。這些雕像身上還涂了呂佩爾茨摯愛的紅綠黃藍黑色,使得作品與周圍的繪畫氣質相投、渾然一體,也讓海格力斯系列作品顯得更加熱情、飽滿、執著、可愛。

  呂佩爾茨曾經很直接地說過:“我的雕塑有一個特點,就是所有的雕像上面都是有色彩的,因為我首先是一位畫家,對顏色很有偏好。當然,這個傳統也來自於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藝術,當時人們把大理石也涂上了顏色,現在我們還沒有搞清楚用一種什麼樣的技術才能給大理石上色,但是在那個時候的雕塑有這樣一個傳統。”

  而或許呂佩爾茨在雕塑海格力斯的時候,也是在給自己輸入“神力”。曾經,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一定要說人生有什麼遺憾,那就是生命的短暫。我無法忍受隨著年輪的增加,體力逐漸衰減。我力爭阻止這一進程。我一直都在積極鍛煉身體。”

  默想著他的信念,再目睹展覽館中呂佩爾茨工作時的視頻,恐怕更會感到震撼:影像中,呂佩爾茨時而退遠觀看一下雕塑的大效果,時而走上前去揮動手中的斧頭,砍向架上的泥塑來修正形體,泥花四濺。那形象確實讓人覺得,這是當代的大力神海格力斯無疑了。

  啟示:

  中國呼喚偉大的藝術史家

  除了獲得藝術體驗,借這次展覽對德國表現主義進行精神溯源,尋找可供借鑒的經驗,對中國現當代藝術而言,恐怕更有意義。

  一直以來,人們很少問,德國表現主義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運動?

  黃專認為,表現主義不像印象派、后印象派或者立體主義等,屬於視覺運動,它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風格運動,雖然有很鮮明的風格特征,追根溯源,表現主義應該是一種精神史運動,是和德國的藝術史發展密切相關的。

  1871年,德意志成為一個統一國家,這個時間點,恰好是現代藝術在歐洲興起,主流藝術的陣營在法國,無論是印象派還是后期印象派、野獸派,都起源於法國。當時的德國藝術家,呈現出兩種傾向:一是延續新古典主義的學院派傳統﹔一是模仿印象派。到了19世紀末,德國藝術家們心理上普遍感到不安,一方面,德國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一方面,日耳曼民族自公元1世紀開始,就在和羅馬帝國的斗爭中形成了自己穩固的民族個性,所以德國的藝術,也應該有自己獨立的、不同凡響的精神氣質。這成為了德國表現主義產生的心理機緣。

  就在這一歷史節點上,兩位優秀的德國藝術史家應運而生了。一位是德沃夏克,他活到了1921年,去世后,學生將其講稿編成了一本書《作為精神史的美術史》﹔另一位是沃林格爾,他在二三十歲時就寫出了《抽象與移情》和《哥特形式論》兩本著作。在這些作品中,兩位藝術史家構造出了新的藝術史觀,為德國表現主義找到歷史依據。他們把歐洲南部古典式的、拉丁族的、地中海地域的藝術歸納成理性、和諧、樂觀,具有感官性和光明的特質。反映在藝術形式上,就是強調有機的塊面,自然主義的描繪,對空間的科學認知,透視法、解剖學等。而北方的日耳曼藝術,從古到今就大不相同。他們延續的是哥特式傳統,具有超驗、迷狂、悲愴、躁動、奇幻等特點,在藝術上展現為不斷的線條運動,造型上強調抽象感,反對對人進行自然主義的描述。這種藝術的最完美體現,就是哥特式建筑。

  而哥特藝術精神的現代代表就是德國表現主義。無論是早期的表現主義,還是上世紀60年代產生的新表現主義,都始終貫穿著這樣的精神內涵。因此,它始終能夠與美國式的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及上世紀60年代后相繼出現的“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偶發藝術”、“大地藝術”等拉開距離,成為歐洲獨樹一幟的藝術表現形式。

  黃專特別指出:今天中國的藝術處境,可能跟德國當時的藝術處境具有共通性。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但自近代以后,現當代藝術基本變成了西方藝術的“跟班”,無論是現代主義還是當代主義,多數是西方各種藝術流派的本土經驗變異。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中國並沒有誕生自己的偉大藝術史家來承擔這個歷史任務,重新書寫藝術史。如果我們不能找到自己的“表現主義”,那我們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就會有被淘汰之虞。

(責編:李棟、劉陽)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韓國女孩夜生活自拍韓國女孩夜生活自拍
  • 現實中的"動漫美女"現實中的"動漫美女"
  • 80后紋身師月入過萬80后紋身師月入過萬
  • 高考經濟緣何火熱高考經濟緣何火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