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启示录:贺岁大片背后的股市牛熊对决--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票房启示录:贺岁大片背后的股市牛熊对决

2012年12月23日14: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炒股看票房。这是最近两部电影给出的思路——《一九四二》上映,给“老板”华谊兄弟(300027,收盘价13.16元)空降了一个硬邦邦的跌停板;而《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众人叫好的口碑让光线传媒的股价气势如虹。

  结合华谊兄弟3年走势来看,公司重要影片的票房和股价间的联动性是显而易见的,不知不觉间票房已成了股价的指南针。更有投资人士坦言,对于上市公司的重磅电影,往往会去参加试映团或者首映式,从首日票房和观众对影片的评价来判断是否购买该股票。

  但是,影片的票房始终充满不确定性,无论前期投入多么巨大,明星阵容多么强大,观众是否认可,仍要等到上映时才能揭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试图通过两部电影引发的截然不同的股价表现,解读A股市场中股价联动票房的现象,同时对比海外几大巨头影视公司的发展路径,全面把脉贺岁档期间A股公司的牛熊对决。

  市场

  看票房买股两部贺岁片引发的涨和跌

  随着2013新年接近,大银幕上厮杀最激烈的贺岁档也拉开了大幕。有意思的是,挤进了贺岁档的两家A股上市公司,却因各自电影的表现在二级市场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华谊兄弟携《一九四二》上映遭遇跌停,光线传媒的小成本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为其带来了持续上涨。

  两部电影带来股价两重表现

  11月29日,《一九四二》上映,同日华谊兄弟股价就惨遭放量跌停。当日晚间,华谊兄弟公布的《一九四二》首日票房低于预期,使得随后一个交易日华谊兄弟股价再跌6.02%。仅两个交易日,华谊兄弟市值就蒸发超过13亿元。随后几个交易日,公司股价也疲态尽露。

  而光线传媒打造的《泰囧》受到了不同的待遇。12月12日,《泰囧》上映,借着票房佳绩和良好口碑,光线传媒股价强劲上涨。《泰囧》上市当日截至12月21日收盘,光线传媒的股价涨幅已达18.99%。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部影片上映之前,市场对《一九四二》的关注度明显大于《泰囧》。单纯从制作而言,无论是投资、还是演员阵容,《一九四二》都占据优势。该电影背靠国内数一数二的娱乐集团华谊兄弟,投资额号称达2亿元,且由有贺岁片之父之称的冯小刚执导,聚集陈道明、张国立等一线明星。而《泰囧》的主要投资方是在电影制作行业起步不久的光线传媒,投资额仅为3000万元,是一部小成本影片。

  由于两部电影的投资方都是A股上市公司,因此在影片上映前,资本市场就率先进行了探讨和预测。

  此前,《一九四二》几乎成为券商出具华谊兄弟报告必提的重要元素。宏源证券10月19日的一篇研报就直接指出:《一九四二》票房超预期是华谊兄弟股价上涨催化剂。

  而《泰囧》受到的关注度明显弱很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翻看《泰囧》上映前券商关于光线传媒的研究报告发现,大多还停留在娱乐节目或电影发行方面,仅有中信建投一家券商在12月10日发布的观看《泰囧》首映值得期待的报告。

  无法预知的票房风险

  预测总有不确定性,影片上映后,票房和资本市场的表现均打破了此前大部分人的预期。

  尽管光线传媒还未正式发布有关《泰囧》票房的公告,但该片高度欢乐的口碑在民间早已传遍。据相关媒体报道,12月12日首映当天,《泰囧》的票房达到3900万元,打破12月的票房首日纪录;上映5天,《泰囧》票房突破3亿元;截至12月19日,《泰囧》已经成功突破4.5亿元票房。有业内人士预测,以《泰囧》目前的势头,影片票房有望达到6亿元,按照票房43:57的分账比例计算,光线传媒有望获得2.58亿元的票房收入,扣除3000万元的拍摄成本,光线传媒将获得近2.28亿元的毛利。

  而《一九四二》方面,据华谊兄弟公告,11月29日首日票房成绩为2600万元左右,截至12月9日,《一九四二》票房超过2.8亿元。尽管票房和口碑渐渐向好,但相对于之前默默无闻的《泰囧》,《一九四二》无疑失落许多。

  与此同时,上映前券商一边倒的情况也开始逆转。

  中投证券12月10日发布研报称,《一九四二》票房将低于预期,下调华谊兄弟2012年业绩增速至35%,同时下调华谊兄弟至“推荐”评级,下调6个月目标价至15元。中投证券认为,该影片低于预期的原因是影片的内容和风格基调沉重,与贺岁档的观影倾向不完全匹配。

  多家券商也发布了光线传媒的研报,其中高华证券上调了对光线传媒的盈利预测及目标价,上调的原因正是《泰囧》票房超预期。

  上映前后,市场和资本市场看法截然不同,这印证了一点:不到上映那日,所有的预测都不具备参考性。那些提前潜入上市公司股票的资金,一旦意识到成绩达不到预期就会落荒而逃,而长期看好公司的投资者则面临着亏损被套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电影的制作方,上市公司巨大的投入换来的可能是血本无归。不管哪一种情况,简单通过影视作品的票房来支撑公司成长的路数,都暗藏着难以预计的风险。

  “若想避免票房对股价产生巨大冲击,中国影视类企业都面临巨大的转型。”一位资深传媒行业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罗知之、李昉)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