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丸是这样炮制出来的
文/本刊记者 张起灵
如果你进了一家卫生条件不好的餐馆厨房,你可能再也吃不下这家餐厅的食物;如果你知晓某些金融机构是这样设计理财产品的,你可能会冒出一身冷汗。
就像计算机水平越先进,电脑病毒就会越多一样,理财市场越发达,坑爹的理财毒丸也会越来越多。理财毒丸不同于假冒伪劣商品,它被层层的专业金融术语包裹着,更像是一个诱人的礼物。
在专业的金融术语面前,就连高素质的美国人民都被旁氏骗局骗了,更何况是刚富起来的中国人。
作为理财者,不能因废食。搞清楚理财毒丸的炮制过程,不管画有多浓的妆,这些毒丸在你面前就如跳梁小丑一般。
1.恶意毒丸:最毒莫过人心
毒性:●●●●●
代表作:中鼎财富投资中心入伙计划,天合财信私募理财
毒丸的毒性也分三六九等,最毒的莫过于恶意毒丸。
这类理财产品的创立者,人品都有问题,他们最初设计这款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骗钱,但自己并没有骗钱圈钱的资本,于是只好造假,设计出吸血鬼一般的理财产品。万一赚了钱,那是自己的;亏了钱,就是大家的。
无论是震惊全国的华夏“私售”中鼎产品事件,还是在2012年夏天披露的天合财信私募理财,都属于产品创立者一开始就抱着“欺诈”的目的,通过设立理财产品的方式来圈钱。
如果说这两者之间有不同,中鼎产品的设计运作思路是,公司缺钱出现了财务漏洞,于是借口要投资几个项目,设计一款股权投资类产品(即常说的PE),然后包装成“看似十分正规”的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再找银行的工作人员销售出去。之后圈到的钱自然没有用到那几个项目,而是用来填补公司的财务窟窿。投资者看似是买了一款可以稳赚的固定收益产品,实际上却是把钱借给一个河南的商人救急了。
天合财信私募理财,干脆连包装也懒得做,直接设计一款投资海外的私募产品,假借中国银行和瑞士银行给自己做虎皮,然后把产品的收益率吹得像神仙一样,每年至少60%,甚至每月10%;因为产品本身问题太多,只能通过熟人找熟人的关系,把产品销售出去。投资者买了这样的产品,除非天合财信撞了大运,在海外市场暴富,否则投资一定打水漂。
解毒:越是毒的理财产品,其产品本身的破绽越多,要么是不符合常规的产品设计模式,产品条款矛盾重重,要么就是低风险高收益,不符合市场的基本规律。同时,不论是银行员工,还是身边的熟人,如果突然让你感觉有很大的便宜可以占,提防之心需要马上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