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理财毒丸:去银行办理业务五大注意事项【4】--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远离理财毒丸:去银行办理业务五大注意事项【4】

钱经

2013年02月05日15:46        手机看新闻

  3.产品缺陷毒丸:

  毒性:●●●

  代表作:渣打银行“聚通天下”代客境外理财系列

  哪怕是善意的、严格执行各种风险控制制度、有明确投资标的的产品,也会存在一种风险,那就是产品本身的设计缺陷。

  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是按照“选择投资标的——确定投资策略——估值方式——风险监测——最终产生预期投资收益”这一流程设计出来,然后卖给投资者,等到产品期限结束,再把本息付给投资人。

  银行把理财产品卖出去后,在投资期限内,产品的设计中可能不会包含主动调整和修改产品投向等内容。如在3A级企业债的一年持有期内,中间出现一款涨势更好的3A级债,即便知道购买此债会有更好的收益,银行也不会主动调整。

  同样的,在产品投资期限内,如果发现此款产品有亏损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在投资策略中没有明确标明,银行可能也不会主动修改。

  这就会造成在产品的存续期间,市场上出现的新获利空间,产品无法去捕捉,出现的亏损问题,产品也无法停止或回避。之所以现在的理财产品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在设计中没有把风险对冲设计进去是原因之一。

  外资行中的结构性产品会做一些简单的对冲设计,如以本金收益购买期权博取高收益等。但是一些复杂的对冲手段也很少运用,而中资行的产品中几乎很少加入风险对冲设计。

  如果说仅是由于产品的设计水平问题导致收益率偏低,这还可以接受,毕竟很少会有十全十美的产品。但是如果银行设定模糊的产品条款,并对条款的理解随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更改与理解,那投资者就更是有苦难言了。典型的例子正如购买了渣打银行“聚通天下”代客境外理财系列产品的宋文洲,在花了1亿元购买了这几款“专门为其定制”的产品后,宋文洲发现产品出现巨额亏损,并要求赎回止损,但银行方面却以自己对产品的理解为基础拒不执行,从而导致更大的损失。虽然最后法院判决渣打银行赔偿5300万元,但宋文洲3年的官司所耗的精力可想而知。

  解毒:对于产品条款不同于常规产品的“创新类”产品,需要多留神。如果弄不懂这个产品,或者不能够把产品风险的承担落实在纸面上,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4.旁氏毒丸:骗局能持续多久?

  毒性:●●

  代表作:所有不知具体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

  哪怕是最常见、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可能都难脱旁氏骗局的阴影。

  很多投资者从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知道这个产品的收益率、是否保本,但对于这款产品的投资标的是什么,却并不清楚。不仅投资者不清楚,就连银行的销售者也不清楚,乃至产品设计者也认为“投资者没必要知道具体的资金投向,那太复杂了”。对于银行而言,几乎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属于自己的大资金池,银行通过销售理财产品吸纳来的资金,被放到这个资金池中。只要这个资金池维持良性运作,理财产品就可以顺利兑付。从资金池设计出来的许多产品,其投入和收入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更多是银行在进行“分配”。

  有了这个资金池,银行可以很好地玩一个时间差的游戏。投资者的钱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总是有进有出,但对于银行来说,就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资金。把这些资金用于长线投资,就能获取比短线投资高得多的收益,但银行要付出的资金成本,却很多是短线资金的成本,价格便宜。

  这种操作的特点显而易见,方便了银行进行操作,为银行隐藏了投资风险,同时依靠借短用长,可以博取超额收益。但是,一旦有一款产品出现重大亏损,银行资金池就有撑不下去的可能性,也就会影响到资金池中的其他所有产品。这也就是常说的旁氏骗局。

  解毒:太多的银行理财产品都存在这种操作。因为是银行自己的产品,只要明确是保本的,就意味着刚性兑付,银行必须还本付息所以目前看来并不存在风险。但这种运作模式对于整个金融市场来说,却有着巨大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市场的连锁崩盘。

  5.信息毒丸:

  毒性:●●●●

  代表作:把保险当作存款卖

  一个产品本身含有毒性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产品销售中,把毒性完全掩饰起来,当作是营养丰富的灵丹妙药出售。这其中销售人员的信息误导最关键,我们称之为信息毒丸。

  接下来几篇文章中,本刊记者以暗访的形式,从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探究,信息毒丸是怎么产生的。

  

(责任编辑:朱瑶、刘阳)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