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 韩长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遵循发展规律、增进公平正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解决好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要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始终将其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从而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动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理性认识、正确解决农民问题。
一、解决好中国农民问题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问题仍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这种根本性不能因解决了吃饭问题而动摇,不能因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而动摇,不能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动摇。尽管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尽管农民大量转移就业,但农民是社会结构的基础阶层没有变;尽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农民实现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没有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当今中国农民问题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但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仍然面临很大压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这一历史性使命将主要由农民来完成。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国民经济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今中国农民问题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实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矛盾是工农城乡关系不协调,最突出的表现是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农村是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补上农民、农村这个“短板”,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过上更加富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全面地实现。
农民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当今中国农民问题关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这还不是可支配收入,一些实物也折算进去了;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1,绝对差距为16648元。现在,农民收入水平低,没钱消费;农民社会保障缺失,不敢消费;农村公共服务不完善,缺少条件消费。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也制约了其消费需求。这些都是我国未来最大的消费需求源泉。农村消费市场一旦启动,农民工消费需求一旦升级,必将成为撬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农民是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当今中国农民问题关乎我国未来竞争力的提升。今后一个时期,农民仍是我国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产业工人和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农民的劳动素质和就业技能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成功进行经济转型升级,能否持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从更高层次上讲,青年农民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不仅农业农村发展受到限制,而且会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
农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础,当今中国农民问题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目前,我国还有6.42亿农村常住人口,加上2.63亿农民工,农民仍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对农民的诉求,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对农民的思想,如果不加以引导,不仅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还会影响到整个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回应农民的合理期望,让农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参与现代化进程,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真正筑牢我们党重要的执政基础。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