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讓企業家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先導者--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股票頻道>>專題

華夏時報:讓企業家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先導者

2012年11月14日16:26        手機看新聞

  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自然資源日益稀缺……近年來,越來越多這樣的字眼頻繁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危機的地步,怎麼來改變這種危險的狀況是一個非常急迫的緊急的問題。”11月2日,在中國企業綠色契約對話(2012)的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主題演講中這樣說。

  這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警告,在經過了持續的經濟高增長之后,我國能否改變目前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已不僅僅是一個事關經濟是否能夠可持續增長的問題,更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破解能源資源瓶頸制約,實現和平發展的鑰匙。

  “是該我們做些什麼的時候了。”發起成立“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行動”(簡稱“契約”)的阿拉善SEE公益機構秘書長劉小鋼表示,契約旨在激勵企業家成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先導者,從而推動和支持中國企業的綠色轉型。

  綠色是企業社會責任

  “每次我見他,他兩個手拉著我的胳膊講環保的理念,一副憂心如焚的樣子。”SEE基金會前副會長王維嘉說,“他急於把自己的環保理念推廣開去。”

  他叫張躍,遠大集團總裁,也是被聯合國授予地球衛士稱號的唯一一名中國企業家,熱衷於世界和中國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活動。“《增長的極限》一書我讀了17年,上面貼滿了紙條。”他說。

  張躍表示,作為一個20多年來一直盈利的企業,遠大集團所做的就是通過產品、通過服務,能夠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氣候變化。而“這種環保行為往往會讓員工更有責任心,更有信心,甚至更加有激情,所以企業的競爭力就強了”。

  與張躍一樣,萬通地產董事長、SEE會長馮侖對於當前的生態環境也是“寢食不安”,他說:“綠色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未來的中國地產公司,一個積極的、負責任的、保持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不可能不是綠色的。”

  華遠地產公司董事長任志強則表示,其實任何一個企業都擔負著和承擔著綠色經濟的職能。每一個企業都可以在生產過程中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而不僅僅是生產節能建筑材料的企業和生產節能設備的企業。節能環保應該從每一個人做起。

  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最近正在天津做一個“未來智慧城”的項目,他表示,除了體現“未來”和“智慧”外,最重要的就是要體現“環保”的理念。“我個人的命運跟環保已經系在一體了,我未來時間的很大一部分都會放在環保上。”劉曉光說。

  2003年10月,當眼前出現一望無際的沙漠時,到達阿拉善的劉曉光突然長跪在沙漠裡,表達著自己的懺悔。他說:“我不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他希望每一個企業家不管在做什麼產業,不管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能從環保的角度來出發。“這樣的話,我們的環境會好很多。”

  但是,要從源頭上消除對環境破壞的各種因素,還需要“改變造成環境破壞的增長的模式本身”。身為SEE基金會理事長的吳敬璉如此表示,我們不能夠滿足於從我們的經濟增長成果中拿出一部分錢來治理在增長過程中造成的環境破壞。

  經濟放慢點不是壞事

  2012年6月,聯合國在裡約召開可持續發展大會(裡約+20峰會),發表《我們憧憬的未來》的報告,平衡經濟、社會、環境綜合發展的綠色經濟增長機制成為全球共識,而中國赫然成為全球綠色經濟增長的引擎和希望。

  阿拉善SEE公益機構攜中國本土民間機構及中國企業代表共同參加此次峰會。在大會期間,萬科公司、萬通地產、雅昌集團等7家中國企業率先做出各自可衡量的綠色承諾。

  “我們發起中國企業綠色契約,就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踏上綠色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下一代成就更有生命的未來。”馮侖在代表幾家機構宣讀中國企業綠色契約2012年的宣言中說。

  與傳統的公益環保組織不同,阿拉善SEE公益機構是由企業家直接參與建立的現代化公益組織,這方面的實踐無論對於綠色經濟轉型,還是使中國的社會改革納入健康軌道都是一種基礎性的制度安排和長遠的推動力量。

  “積極探索企業怎樣實現綠色轉型和發展之路,尋求自然和商業共贏的解決方案,就不但是我們企業家的責任,也是尋求企業基業常青的根本途徑。”吳敬璉說。

  對此,劉小鋼表示,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行動就是以推動企業綠色實踐為核心的學習平台,期望探索一條既實現企業自身可持續健康發展,又取得商業和環境共贏的新商業發展道路。

  但是,要想不讓一個經濟惡性循環、生態環境破壞的中國交給下一代,單純的公益已經不能完成企業的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才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要素。

  “經濟可以放慢一點,但是環保和生態要加快一點。”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認為經濟放慢一點不是壞事,社會生態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當發展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當各國政府和企業正在採取措施加快全球向綠色經濟轉型,當中國已然成為這場轉型的重心所在,這樣一個“中國企業綠色契約”猶如久旱逢甘露,散發出無限生機和力量。

  畢竟,讓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可以在地球資源承載的范圍內生活得很好,是我們每個人內心裡的殷切渴望。

(責任編輯:呂騫、楊波)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