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63歲的邢李 回歸,陷入經營困境的思捷環球能否振興仍存懸念。
受前主席邢李?闊別兩年后意外舉牌的消息刺激,經營Esprit品牌的香港衣履零售商——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00330.HK,下稱思捷環球)昨日股價一度漲三成。
分析人士多數認為,邢李 的意外增持,使得市場憧憬邢李?重返思捷環球,但就目前的情況看,即便邢李?回歸,陷入經營困境的思捷環球能否振興仍存懸念。
邢李 好友、今年6月臨危接任思捷環球董事會主席的柯清輝昨日在電話會議中說,目前並未接到邢李?表明要進入董事會的消息,就算邢再入董事會,日常經營仍由行政總裁管理。
根據港交所11月14日披露的文件,11月7日,邢李 買入了2321萬股思捷環球股票,買入均價為每股11.67港元﹔此番增持后,邢的持股量,由原來的4.79%升至5.99%,突破港交所規定的披露底限5%,用內地的話說,邢此番是被迫舉牌。
思捷環球股價昨日最終收漲22.03%,升至六個月來高點,報12.96港元。
精准清倉
Esprit品牌最早由一對美國夫妻在美國創立,在香港商人邢李 擔任主席期間版圖擴展至亞洲及歐洲地區。邢李?的明星太太林青霞,讓Esprit獲得外界關注,一度成為時尚品牌,思捷環球股價也在2007年達到120港元的高位,市值超過2000億港元。
“服裝市場是一個競爭相當激烈的市場,必須有一個很好的掌舵人來制定發展戰略,但在邢李?離開后,一直由職業經理人掌管的思捷環球,並未將發展戰略執行到位,這也直接導致思捷環球近年來沒落。”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昨日說。
邢李?先是在2006年辭去思捷環球主席職務,2008年1月再辭任非執行董事,退出思捷環球經營團隊。在此前后,邢李 大手筆拋售思捷環球股票。
據聯交所資料,邢李 在思捷環球中的持股比例由2003年4月的42%,降至2010年2月的1.79%。而思捷股價在一年后因業績不佳而跌至歷史低點,令市場對邢李?的眼光刮目相看。香港當地媒體估算,其套現所得可能在200億-240億港元間。這一金額幾乎是思捷環球目前的全部市值(約250億港元),其也成就了邢的香港巨富地位。
據福布斯統計,邢李?的身家在香港地區排名第14。
重返董事局?
反觀思捷環球,近幾年步履維艱。用思捷環球前行政總裁范德施(Ronald van der Vis)的話來說,這家曾風靡一時的時尚品牌已失去了靈魂。
自2009年以來,由於品牌老化、營銷管理停滯不前,同時受平價時尚品牌Zara及H&M的沖擊,思捷環球業績一落千丈,藍籌股地位岌岌可危。
去年9月,思捷環球宣布,計劃退出北美業務、關閉在三個歐洲國家的零售業務,並在未來四年投資逾23.2億美元來重塑其品牌。
但計劃推出不久,一場人事大地震隨即席卷而來,前財務總監周福安、前董事會主席Hans-Joachim Korber,以及四年振興計劃的推手——前行政總裁范德施相繼辭職,令市場對思捷環球轉型之路感到擔心。
柯清輝昨日指出,作為股東之一的邢李?也認為思捷環球需要作出改革,“如行舊路,沒有出路。”
有香港“打工皇帝” 之稱的恆生銀行前行政總裁柯清輝於今年6月走馬上任,接掌思捷環球董事會。隨后的9月底,擁有Zara品牌的西班牙Inditex公司原分銷及營運總監Jose Manuel Martnez Gutirrez加盟思捷環球,出任行政總裁。
10月下旬,思捷環球隨即宣布將配股融資52億港元,配股規模遠遠大於預期。此次配股是思捷環球自1997年以來的首次,押注現有股東對公司四年轉型計劃的信心。但不幸的是,許多機構看空這一行動,認為思捷環球面臨資金緊張,復蘇前景堪憂。
11月14日是思捷環球股東行使配股權的最后一天,港交所當天意外披露,邢李 除增持思捷環球至5.99%外,還行使了配股權,持股比例將升至10.33%,成為思捷環球第二大單一股東,直逼思捷環球單一最大股東的對沖基金Lone Pine Capital。
德銀昨日發表報告稱,當一個股東的持股量超過10%,將能夠召開特別會議,重奪董事局職務。不過,柯清輝昨日說,該問題屬后話,眼下言之尚早,自己不會主動要求邢氏重返董事局,免得邢氏在好友的邀請下,進退兩難,會等待其主動表態。
被問及邢氏此番增持是否收到內幕消息時,柯清輝撇清稱,與邢氏屬好友,經常見面,沒有亦不會無緣無故提起買賣思捷環球股票的事情,亦不清楚副主席鄭明訓有無曾經對邢氏進行游說。
被問及邢氏未來會否再進一步增持,柯清輝笑言,“我並不是他肚中的蛔虫,怎會知道。”
邢李?尚能飯否?
有觀點認為,即便63歲的邢李?重新掌舵,也未必能夠帶領思捷環球振興。新華匯富分析師周秀成直言,“思捷曾經有過成功的經營模式,通過擴張歐洲據點而快速崛起,但是現在Zara、H&M平價時尚當道,他不見得有這方面的專業。”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說:“現在經營環境已經不同,而且邢的年紀也大了。”
德銀強調,在邢李 掌權時,沒有快速的時尚品牌,而分銷渠道上主要依靠百貨店以及多品牌的服裝鏈,但現在這些渠道的表現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