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共十八大勝利閉幕。15日,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與中外記者見面。為此,《環球時報》邀請了六位知名政治學專家就十八大、中國現狀及未來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如何看十八大的重要意義?
房寧(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現應邀在美國觀選):在25年前,中共十三大,我正好也在美國。那時的美國正值鼎盛,而那時的中國剛剛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方向未明,步伐不穩,十三大后一年有余,國家便陷入了動蕩。看看今天的美國和中國!美國大選,選時陣壘分明,選后爭議四起,這次大選表明美國面臨著歷史性的深刻調整,美國正在經歷著冷戰結束后最大的困難和考驗,前途未卜。處於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關鍵時刻的中國,順利完成了代際政治交接,更為重要的是形成一個團結的,有高度共識的領導集體,而這正是未來中國成功的最關鍵因素。中國未來十年的穩定和發展有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而未來十年是保障中國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最后的關鍵十年。
楊光斌(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十八大開啟的新政治離不開過去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中國政治議程與狀況。過去10年,中國政治家達成的戰略共識就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的戰略機遇期。這就意味著,至少到2020年,在常態的政治環境下,發展依然是重心。大幅度的或者說激進的政治改革不會是優先選項,因為那樣最能引發爭論甚至沖突,進而喪失戰略機遇期。未來5年中國政治應該是常態的,漸進的,並具有高度的連續性。新的政治起點應該從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出發。
楊雪冬(中央編譯局研究員):十八大讓世界如此關注,除了因為要實現領導人更替外,根本原因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盡管執政黨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和困難,但十八大勝利閉幕,顯示出執政黨團結的一面以及應對危機的能力。當外部挑戰越大之時,中共反而更團結。此次胡錦濤從中共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的職位同時卸任,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過程中開創了先例,具有重要意義,對推動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具有重要影響。
戴焰軍(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十八大體現出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更豐富,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把生態文明建設增加到總體布局中,符合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要求﹔把反腐倡廉提高到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說明對這一問題有充足的認識﹔全面提高黨建的科學化水平,強調按規律辦事,對黨建提出更高層面的要求﹔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也是十六大以來黨在理論創新上的一個重要成果。十八大重申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表明既定的大政方針會延續下去,這種政策的延續性和確定性對中國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實現既定目標的重要保証。另外,十八大的召開正值中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因此大會提出的路線方針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非常直接的指導意義。
燕繼榮(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十八大的召開處在一個特殊歷史時期,世界經濟出現重大逆轉,中國面臨重大外部考驗﹔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定階段,正處於下一步的轉型期﹔同時也是中國領導人新老交替的時期。十八大有望為中國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擔當起承前啟后、開辟未來的歷史使命。
竹立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列入現階段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這透露出的核心信息是堅持改革意識。這是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關鍵。堅持改革意識,就是要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上的障礙。改革現在進入深水區,隨著經濟改革已經完成體制改革的任務,接下來的改革應該集中在政治行政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通過政治行政體制改革來建設一個政治清明的社會,通過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建設一個公民社會,隻有這樣才能全面推動社會的發展,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如何看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
房寧:中國領導人一直有社會治理的堅定決心與自信。這種自信不是像美國總統競選那樣的表演,也不是裝腔作勢,而是出於對中國的了解,對中國實踐的認識。經過30多年的探索,尤其是過去十年的努力,中國領導人經過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總結與吸收,摸到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規律,這就像科學家對真理的把握、對規律的發現那樣,決不是裝出來的。但在美國,奧巴馬看上去很自信,羅姆尼也很自信,但常識告訴我們,其中肯定有一個是假的。現在看,兩人都有假的成分,都無法應對當前美國的困境和不確定性。但中國知道事該怎麼辦,路該怎麼走。
楊雪冬:習近平的講話真誠、朴實、親和,這是向外界很好的傳達出這一代領導人的新形象。整個講話把為人民更好地服務放在首要位置,提出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強調了執政黨在領導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還要提高能力,增強本領,實現更好的團結。可以說,習近平的講話顯示出執政黨將用更加扎實的舉措來推進改革開放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值得期待。
燕繼榮:習近平的講話給人的直觀印象是從容自如,顯示出新一代領導人在語言風格上的特點。他亮相時更多強調的是使命與責任,講述我們現在面臨什麼問題,如何應對。這也是一個好的開端,可以看出務實風格和踏實做事的態度。
竹立家:習近平講話的關鍵詞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反映出新一屆領導人務實、勇於擔當的特點。這些充分說明執政黨在未來堅定推進改革開放,敢於面對與解決現實問題,加大力氣推進整個社會全面轉型的決心。
如何預估中國未來的5-10年?
楊雪冬:中國未來總的走勢是光明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等長期來看都將推動中國進一步向前發展。但同時中國也面臨諸多重大挑戰,十八大報告對這些挑戰進行了全面深入分析,比如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生產力發展不匹配,經濟發展與環境制約問題、黨的腐敗問題等。執政者認識到這些挑戰,關鍵是如何做到有效應對,使老百姓的期待與黨的行為之間的差距最小化。執政黨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這不能隻停留在判斷和口號上,更要有具體的舉措,讓自信變成真正的行動。這是一個更大的考驗。
楊光斌:中國過去改革的積極成果是多方面的,但問題自然有,比如腐敗、法治不彰、利益集團,以及由這些因素而形成的社會更加不公正下的民怨和社會暴戾之氣。這些問題應該是下一屆決策者國家治理的目標。按照中國政治的傳統,每一屆執政者都要確立自己的治理目標或引導全社會前進的價值導向。“小康社會”主要解決的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來的是社會結構的大轉型。“小康社會”之后,應是“公正社會”,即建立一種公正的“政治-經濟-社會機制”,以保証富裕起來的人利益增加不以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損失為代價,從而既保護富人的利益而使社會保有創造力,又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而使社會進步更平穩。
燕繼榮:未來十年是全世界發展的關鍵十年,也是中國發展的關鍵十年,更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關鍵十年。不論是新一代領導人的主觀願望,還是民眾的希望及社會的需求,都要求中國繼續向前走,繼續推動改革。未來民生問題能否得到明顯改善,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隨著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在國際上顯然不會很舒服,因此必須明確新的國際戰略。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將考驗新一代領導人的判斷、勇氣和智慧。
竹立家:中國社會未來5-10年有兩項非常急迫的任務,一個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縮小貧富差距,限制灰色收入、壟斷收入,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實現社會主義的分配正義,這樣才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另一個是政治改革,未來制定重大公共政策時,應保障民眾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干部選拔的過程中也應該不斷擴大民主。政府必須提供一些切實可行、有操作性的改革議題,形成改革共識,最后形成改革方案。要一改到底,不搞半截改革,不搞形式主義改革。隻要新一屆領導人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制度創新,大力消除改革過程中的障礙和阻力,未來10年中國將迎來又一個高速發展期。
(本文由畢方圓、王文和楊婷婷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