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由銀監會和央行聯合下發的文件 《關於加強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業務管理的通知》(簡稱“10號文”),對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建立業務關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明確要求。央行與銀監會在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上進一步統一意見。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到目前為止,銀行步步緊逼,互聯網金融節節敗退,現在已經退到核心陣地。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到底在爭什麼?
大數據時代的爭奪戰無疑集中在了爭信息、爭支付市場和爭游戲規則主導權上。
第三方支付機構之所以能夠做大,最大的功勞是對客戶資料、交易信息的大數據分析。然而,第三方支付的客戶信息、交易資料,銀行可以盡情掌握,這也就意味著第三方支付系統失去了核心優勢。這對正在躍躍欲試運用互聯網金融進行大數據分析的銀行而言,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
數據報告顯示,2012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交易規模達到3803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76%。到2013年,全年第三方支付機構各類支付業務的總體交易規模達到17.9萬億元,同比增長43.2%。
截至2013年底,手機支付用戶也超過1億。一旦進入二維碼掃描支付時代,再綁定虛擬信用卡,智能手機支付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到那時候,恐怕幾十萬億元的支付市場真沒傳統銀行什麼事了,銀行無論在支付、儲蓄、投資等領域隻能仰人鼻息了。
然而,“10號文”要求銀行應構建安全的網絡通道(如專線連接、VPN通道等),制定安全邊界(如部署防火牆、DMZ隔離區等),防止第三方機構越界訪問。在第三方支付規模日益壯大的情況下,這個規定對其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除此之外,10號文還規定,銀行應設立與客戶技術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支付限額,包括單筆支付限額和日累計支付限額。至於限額是多少、臨時期限有多長,由銀行自己決定。換言之,銀行將手握更多話語權,譬如每個人到底能通過第三方支付上支付多少錢,將完全由銀行決定。從現在的情況看,銀行之所以在這場戰役中能贏,是因為佔據了游戲規則的主導權,大數據時代爭的就是標准制定權,游戲規則主導權。
中國金融領域改革是進步還是倒退?是監管還是爭奪利益?這一切都要留給時間去驗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