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當越來越多的財經人士討論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減速“新常態”,中國股票市場的牛市就算正式開始了。
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在過去二三十年主要靠兩點:房地產和外貿出口。本來以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勞動力價格優勢,這兩個經濟增長引擎,至少還能再高速運轉五到十年。可惜,美國2008年的次貸危機以及其后中國採取的“四萬億”刺激計劃,加速了房地產和出口增長動力的衰弱——中國GDP增速進入了下行通道,即所謂的宏觀經濟“新常態”。
於是乎,2012年開始,中國央行“被迫”成為世界大經濟體中唯一的“正利率”央行,企業融資成本不斷攀升,私有部門投資欲望降低,貨幣政策不敢放手刺激經濟,否則錢就會流向房地產,把中國經濟帶入“萬劫不復”的房地產泡沫深淵。
對於股票市場,社會融資成本的高企,必然壓低藍籌股價格,一方面導致了A股市場股價低迷,另一方面加劇了A股與H股市場的價格差,“滬港通”的所謂利好就是這個邏輯。因此,社會融資成本降低,是中國A股牛市的必要前提,否則像盈利能力不錯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股票,就會永遠停留在4倍市盈率水平,因為民間企業的“低風險”融資利率,就在25%上下。
為什麼201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的社會融資成本水平在下移呢?還是因為房地產。眾所周知,中國在三四線城市,包括個別一二線城市,新建房屋已經過剩,銷售情況很不樂觀——如果繼續下去,很多中小房地產開發企業都會倒閉,進而引發銀行壞賬,引起整個經濟的震蕩。這和“歐債危機”中的西班牙經濟問題是同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為了避免房地產行業硬著陸,各個地方政府爭先恐后地給予政策支持,央行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放鬆了銀根,極大地緩解了房地產行業的“錢荒”恐懼。
如果說房地產行業代表的,是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量資產貨幣化”造富模式﹔那麼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存量資產証券化”將催生更多的投資機會。中國投資將從“生產型投資”,轉變為“消費型投資”。其實道理很簡單,三十年前咱老百姓生活水平低,投資就是為了解決衣食住行﹔現在全面小康,再投資就是為了活得更長的醫療養老、還有活得更好的休閑娛樂。
展望未來的中國股市,隨著融資成本逐漸回歸正常化,藍籌股的價值修復必然帶動股指企穩反彈。而對於投資者,緊貼人性消費的“自下而上”投資機會,如綠色食品、醫療養老、移動互聯等行業股票,將取代以往對周期股、資源股和“鐵公基”的追逐。
(作者系西南証券研究發展中心業務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