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一直因人氣不旺、缺乏流動性而飽受質疑,但近期新三板挂牌和交易活躍度明顯提升。截至1月30日,新三板挂牌公司已達1864家,1月累計成交金額超過29億元。業內人士預測,新三板2015年挂牌企業數量和交易量均有望呈現爆發性增長之勢,融資規模從2013年的10億元增至2014年的130億元,2015年預計達300億至500億元。
基於注冊制的推出預期,新三板企業中必然有大量潛在的上市公司。新三板的投資機會隱現。其投資邏輯在於兩個市場的時空落差,在於跨市場套利。部分敏銳的機構與投資者已察覺到了新三板的巨大投資機會。由於爆發性增長與改革預期,新三板存在顯著的“制度溢價套利”,這場資本市場的制度性盛宴,或將是今年一個巨大的投資風口。要想真正成為中國版的納斯達克,站在投資風口的新三板需要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轉板制度、公司質量、內部分層、交易方式多樣化等方面探索,積極著手制度創新與變革。
其一,新三板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上需要盡快降低門檻。2014年新三板個人投資者達到43980戶,高門檻限制了大部分投資者。之前股轉公司將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門檻設定在500萬元,就是由於監管層認為擴圍初期企業質量參差不齊,投資風險太大,擔心散戶過度炒作。但現在已有了近2000家挂牌企業,市場體量今非昔比,如果還是維持原有的高投資門檻,勢必把大部分鐘情新三板的投資者拒之門外,不利於增強新三板的流動性與活躍度。目前市場呼吁新三板合格投資者門檻降至100萬元或者50萬元。根據中登公布的2013年統計年報 ,賬戶市值100萬元至500萬元的自然人賬戶有51.28萬個,假設新三板合格投資者門檻為100萬元,則對應的潛在開戶數量有近60萬戶。
如果降低門檻,新三板當然需要進行更加廣泛的投資者教育。新三板有大量處於初創期、尚未盈利、尚無可比性的公司,質量參差不齊,對投資者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以1月30日為例,新三板共有205隻股票發生交易,總成交額2.52億。市場波動幅度和個股漲跌幅較大,廣東羚光、中鋼網和清暢電力的漲幅超過100%,分別為303.33%、116.67%和105.76%﹔而天大清源、金化高容和希邁氣象分別下跌91.58%、89.38%和68.67%。不少新三板公司動輒100%左右的漲跌幅,與投資者熟悉的主板二級市場交易方式差異太大,對投資者的心理承受力和專業水平是個不小的考驗。因此,新三板即使降低投資門檻,其面向的投資群體也不同於主板與創業板,是有准入條件的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
其二,新三板需要實施市場分層管理,採取多種交易方式。由於現行新三板公司挂牌門檻很低,難免魚龍混雜,甚至有專家估計新三板挂牌企業中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不到20%。因此,新三板在快速擴充挂牌數量的同時,也需要設定一定門檻確保公司的質量。新三板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挂牌公司質量與股本等差異太大,既有已經比較成熟與著名的公司,甚至有的公司質量可與創業板公司媲美,但大部分仍是處於初創期的中小企業,有的甚至長期虧損。為此,筆者以為,可按照公司規模、公司淨利潤等財務指標,將新三板分為三種層級,實行不同的交易方式,部分優質成熟公司採取競價轉讓方式,部分企業採取做市轉讓方式,質量一般的企業則採取協議轉讓方式。去年8月,新三板做市轉讓方式正式實施,部分解決了過去交易不活躍的問題。目前,新三板做市轉讓企業數量已達到135家,但新三板要真正活躍起來,恐怕還得推出競價交易方式。
其三,設立轉板機制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訴求。新三板規模近期的快速擴張雖然有政策原因,但離不開轉板對中小企業的吸引力,很多企業實際上是懷揣轉板上市的夢想來到新三板挂牌的,把新三板視作在主板上市的跳板。為此,監管層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創業板上市,但也需要兼顧新三板的長遠發展,不能將轉板門檻設定得過寬以致轉板公司數量過大。這樣,一方面保証新三板優質企業資源不會過多過快流失,另一方面也不對主板市場造成難以預測的擴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