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光棍節”的網絡促銷大戰,使多數電商企業創造了超高銷售額,甚至“一天超過實體店一年”。不過,網購熱潮雖值得關注,但其自身存在很多問題,我們不能把刺激內需的希望寄托在網絡消費的一次次井噴中。
網絡消費的紅火其實在意料之中。從外部環境而言,4億多中國網民為中國網絡購物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年輕一代掌握信息技術的嫻熟程度、普及速度都很高。而從電商而言,雖然“雙十一”是個純粹的人造節日,但促銷對象卻非常明確,產品多是面向年輕一代的日用品,價格頗具優勢。
不過,網絡消費雖如此紅火,把它與提振內需、拉動實體經濟聯系起來仍是一個太過浪漫的想象。網絡消費者群體並不是中國市場最有消費能力的群體,他們在促銷期採購的也大多是打折物品和低價位日常消費品,一旦價格回彈,其消費意願立即會下降。所以這次井噴其實是電商利用營銷手段,鼓動消費者把平時的消費集中起來制造的一個氣泡。一旦越過時間點,市場就會回歸真實的一面。
提振內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既需要在財政貨幣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方面進行調整,也需要解決各種細枝末節問題,不可能僅僅依靠完善電商平台、刺激網絡消費群體就能實現。僅僅靠在某個時間點觸發網絡消費井噴,往往不具有對市場的整體影響力,甚至會傷及電商本身,損害上下游企業利益和消費者權益,提前透支消費能力。
另一方面,中國電商市場目前正處於跑馬圈地階段,企業來不及做好市場細分和角色定位,就急忙裹挾投資者殺入,這就導致電商之間產品、服務差異化很小,隻重視相互混戰搏殺,而普遍忽視拓展與物流企業的合作,忽視核心技術的研發,據筆者了解,國內某主要電商企業的研發投入比例僅為2%,而某國際知名電商的研發投入比例則不低於7%,這種情況不得到解決,就會明顯影響網購對市場消費的刺激作用。
因此,這一輪網絡購物季起到的可能只是一種“引閃”效應。就像人們可以用技術手段把閃電引下來卻無法儲存和充分利用一樣,網絡消費引領的消費熱情和關注度非常閃耀奪目,卻無法保存消費者的忠誠度和最終滿意度,甚至還會因為某些“虧本賺吆喝”的促銷讓投資人心寒。▲
(作者是國資委商務職業資格認証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