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在各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穩增長”背景下,地方融資平台資金需求也日漸旺盛,在銀行融資渠道受阻后,通過債市融資成為選擇之一。中債資信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地方融資平台發債規模已達5792.8億元,超出去年全年1500億。有專家表示,經過國家對融資平台的規范,融資平台的資產、資本等有所充實,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風險仍然整體可控。
銀行融資受阻 地方融資平台發債超出去年1500億
在經濟增速放緩,各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穩增長”的背景下,承擔主要基建任務的地方融資平台紛紛發債融資以解資金之渴。記者從中債資信獲得的數據顯示,年初至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行債券(包括企業債券、中期票據、定向工具等)合計數為5792.8億元。而地方融資平台去年全年發債規模為4257 .4億元,這意味著今年發債規模已超過去年全年1500億。>>>詳細
地方融資需求確實存在
一位上海市政府官員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進入2012年,平台貸款的持續收緊,地方經濟的萎靡不振,迫使地方融資平台‘搶灘’債券市場。不少地方政府的確存在‘缺錢’的困境,有發債的需求。”
復旦大學教授孫立堅則認為,地方政府完全可以通過發行地方債、企業債的方式緩解投資資金短缺的矛盾。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地方債余額為10.7萬億元,即便加上中央政府債務,負債規模也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債券市場將成為地方政府籌集閑置資金的主要渠道。 >>>詳細
風險總體可控
地方債"危機"之說屬臆測
近來,中國地方債務陸續進入償債高峰期。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是否處於可控范圍、會不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一些海外機構對此亦“憂心忡忡”,大談風險,認為中國地方債嚴重透支,不可持續。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地方債務水平總體並不算高,風險總體上可控,但需小心應對清理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專家表示,如果從期限上來看,近兩年是地方政府債務的償債高峰,未來幾年償還比例逐年降低。債務償還率將在2013年以后降至10%的標准附近,償債風險並不大,不足以引起所謂的債務危機。退一步講,即使中國地方債務規模的確存在數據差異或者說有部分低估,銀行大面積壞賬將導致危機的說法也似乎過於悲觀。金融危機以后各地方政府響應經濟刺激計劃進行大規模投資產生的這些債務既非歐美國家那樣花在公民福利支出上,又非戰爭花銷上,而是花在實實在在的公路橋梁及高鐵上,是提高整個宏觀經濟效率的必要投資,是惠及子孫后代的基礎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將在未來產生利潤回報,而不是負擔。這完全不同於歐美債務危機。 >>>詳細
地方政府有償還能力
舉債不可怕,可怕的是借債人沒有償還能力。而我國地方政府是有一定償還能力的,其償還能力可以從財政收入、投資收益等方面體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分析,中央加地方公債總額與政府總財政收入相比仍較低。此外,從資金運用來看,中國地方債務逾70%都用於基礎建設融資以及土地收儲,這些同樣增加了政府的資產總量。同時,中國的地方政府除了稅收等收入之外,還擁有土地收入以及國有企業股權、已經盈利的一些基礎設施等等,這些經過適當的財務安排,都可以支持這些地方債務的償還。
專家指出,地方政府債務在可承受范圍之內,一個重要理由是,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率雖然可能有所回落,但仍將保持一定水平,因此,財政收入的增長也將保持同步增長勢頭。“我國中央政府財力雄厚,如果個別地方政府債務出現償還問題,中央也有能力進行調控。”林勇明認為。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