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團起訴奧巴馬:實質是“道路之爭”--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三一集團起訴奧巴馬:實質是“道路之爭”

眾石

2012年11月19日08: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不久前,這家國內知名的工程機械企業在美國起訴了奧巴馬。在“走出去”戰略中,中國企業是播種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要成為中國推進“實業全球化”的排頭兵和先鋒官。

  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既是中國首富,也是“十八大”熱門人物。

  不久前,這家國內知名的工程機械企業在美國起訴了奧巴馬。原因很簡單,三一旗下公司投資的風電項目被美國人叫停,而簽署“驅逐令”的,就是這位剛剛連任的總統先生。

  梁穩根在“十八大”記者會上被追問:奧巴馬連任對三一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他笑答:“剝奪了我們的財產不能一走了之,他連任總統,我們告他,還有對象”……“他不當了,我還不放心呢。”

  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已實施多年,經驗和教訓都不少。這一次,在美國這個全球市場的中心區發生的訴訟事件,有更深遠的寓意。

  經濟學家李才元認為,這起訴訟透露出中美經濟關系新的重大動向。之前,美國主要從金融和資源領域“封殺”中國企業。比如,中國的金融機構不被允許進入美國﹔中海油並購美國企業也被認為“不安全”。而在金融危機綿延不絕的今天,美國開始在實業領域,全面“獵殺”中國的優質公司。

  除了三一被拒絕,最近還有華為和中興兩家中國公司被美國人懷疑是“間諜”。愁雲慘霧的中國光伏產業,也屢屢被美國和歐盟課以重稅。如果把這些“偶發”事件,放到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視野中觀察,就會發現新問題。

  金融危機之前,美國坐享“貨幣紅利”和“資源紅利”,它隻要控制好美元投放和能源工業,就可以從全球經濟中“吸血”。對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基本上“不聞不問”。在金融危機后,美元泡沫開始破裂,食利者的日子不那麼好過了,美元要重新“實心化”,就必須重振美國實業。

  歐元在債務危機中風雨飄搖,“貨幣紅利”也享受不到,歐洲企業自然會加大在實業領域的“自我保護”和對外競爭。日本一直有“關門主義”傳統,市場空間狹小,從來要靠實業企業在海外打拼。

  可以預計,美歐日企業未來將在兩個市場,加大“封堵”中國企業的力度。

  一是固守其本土市場。那些“走進去”的中國企業,很可能以各種理由被“趕出來”﹔二是搶佔亞洲非洲拉美等外圍市場,跨國公司會加大在這些地區的競爭,並對中國企業展開強烈的阻擊,甚至會不擇手段。

  在這種壓力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會不會放緩,甚至停止呢?

  悲觀的看法一直存在著。幾乎每次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受阻,或者在海外營建的工程受挫,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批評和反對的意見。不過,在同時,這些壓力和阻力,都轉化成了中國企業高速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比如在非洲,有些輿論一直把“新殖民主義”的帽子扣在中國頭上。可過去10年,中非貿易增長數倍,中國企業遍布撒哈拉南北廣大地區,中國工人在沙漠和叢林深處為當地人修路、架橋、蓋房子。

  筆者曾在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項目調研,這個項目是北非金融危機后最大的基建工程,投資數十億美元。中國公司的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吃三睡五干十六”的吃苦耐勞精神,也不僅體現在管理人員身先士卒、沖在一線的領導能力,還在於中國工業能夠提供足夠好的機械設備——工地上到處都是三一、中聯、徐工等國內品牌的挖掘機、裝載機、起重機這些“鐵甲戰士”。

  世界經濟讓金融危機搞得灰頭土臉,似乎美國金融泡沫崩盤了,美國人民不消費了,美歐日這些經濟“龍頭”歇菜了,全球人民都要陪著喝西北風。不要忘記,就算華爾街的賬房先生們賭錢賭輸了,地球上佔80%以上的人口和地區,還嗷嗷待哺,亟待發展。

  三一集團是典型的實業企業,其“實業思維”不會輕易被金融家們忽悠。即便是“首富”,梁穩根還保持著一個實業家的冷靜。他說,中國13億人口,城市化率隻有50%,也就是說有6.5億人口還生活在農村。中國發展了60多年,機場才300多個。美國有大大小小機場5800個,是中國10倍之多﹔美國的公路依然是中國的兩倍,鐵路是中國的3倍。“而我們的人口是他們的4.5倍,你想一想中國的潛力有多大?”

  梁穩根的個人體會,緊緊契合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經驗。三一集團從1990年代起步,正是敏銳地抓住中國基礎建設大發展帶來的無限商機,才在20年中打造了一家產值超800億元的全球500強企業。

  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2010年、2011年,該公司的收入增幅分別是20%、106%和49.5%﹔淨利潤增幅則為59%、186%和54%。2012年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進入調整期,增速回落,但海外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

  從全球視野看,發展中國家的“潛力”一點都不比中國小。美國經濟學家拉魯什曾說,僅僅考慮到在整個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建立一個連接全球的“高速鐵路網”,世界經濟的發展空間就可能支撐數十年。

  有研究者還建議,應設立“全球基礎設施基金”,為全球諸多不發達地區興建造福當地發展的“超級項目”。比如綠化撒哈拉沙漠,用於農業生產﹔喜馬拉雅山水利灌溉系統工程﹔在乍得和剛果修建中非湖﹔在南美建造一系列水壩……這些項目大概能產生數萬億美元的需求,可以拉動全球制造業需求,並推動世界經濟區域之間的平衡增長。

  由此看來,目前“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只是起步而已,他們應該在更廣闊的天地裡大有作為。

  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實業國家”。大航海時代以來的“資本全球化”,基本模式則是“少數剝奪多數”,中心的繁榮與安全建立在外圍的衰落與混亂之上。未來,中國經濟崛起有別於歐美等強權國家崛起的根本,就在於,這個由中國經濟拉動的“實業全球化”,將在世界范圍內重振實業,以真實勞動“為人民服務”。

  筆者認為,以“實業思維”構建的中國道路,應該具有下述特征:

  其一,實業為本,應成為國家強盛之基。就算是曾經坐享霸權和“貨幣紅利”的美國,都在思考“實業回家”,中國更是毫無選擇余地。實業領域不僅是國家力量強大之本,更是龐大的人口賴以生存、發展的生產部門。金融服務部門不可或缺,卻總是少數人從事的行業,社會不可能靠美式金融資本那種擊鼓傳花的傳銷游戲維持。

  其二,實業換資源,是中國推進全球化戰略的基本路徑。中國制造業的產值2010年已超越美國,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國制造業的結構以服裝鞋帽、機械加工、電子類等為主,建筑業和大型工程是中國強項,這都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部門。與巨大的生產能力相比,中國是資源儲備相對匱乏的國家,需要世界資源富集地區的支持,這天然構成了“實業換資源”的經濟交流條件。

  實業和資源,是真實財富的父與母,實業國家和資源國家各取所需、各盡所能,共同推進“實業的全球化”,大大拓展人類工業化的程度和深度,擴大文明造福於大多數人的廣度和規模,這是一種區別於英美“軍事-金融”佔領模式的新路徑,也是契合於中國國情和世界世情的現實路徑。

  其三,必須確立軍事、金融領域的獨立自主。中國反對軍事掠奪、金融佔領的路徑,但反對如果只是一種姿態,而無實力做支撐,那麼這種形式主義就會變成實質上的自我嘲弄。

  今天,軍工、航空、核能、太空技術等高精尖技術領域,不僅是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巨大“牽引繩”,更是確保國內、國際經濟平穩運行的“安全閥”,中國必須在這些高端研發和制造領域有所作為,才能避免晚清“豬肥了待人宰割”的命運,才能創建新的全球化模式。

  三一集團起訴奧巴馬,表面上看是“生意之爭”,實質上是“道路之爭”。一向高調的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在這起訴訟案之前,曾總結了干實體經濟的“八字方針”:實實在在,實心實意。

  所謂實實在在,“就是要實實在在地抓創新,實實在在地去理解和滿足客戶需要,實實在在地降低產品成本,實實在在地抓公司管理”,做實業就一定要“很實在”﹔

  所謂實心實意,是要認清干實業,有很長的“路徑依賴”,打造一個品牌需要很長時間,產品開發也要好多年,“不能今天想干這個、明天想干那個,不能看什麼賺錢就干什麼”。

  這恰好點出了中國企業的國家特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實業為本的中國企業,不應該只是利潤機器,更不應該陷入金融泡沫的虛擬幻覺,而是要成為塑造和傳播實業價值觀的“戰斗隊、工作隊、宣傳隊”。

  在“走出去”戰略中,中國企業是播種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要成為中國推進“實業全球化”的排頭兵和先鋒官。這正是“中國道路”的戰略訴求和文化主張。

  正如李才元所言,現在應提出“新實業救國論”:中國企業在全力加強自身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升級的同時,必須放眼全球,在更大范圍內,尤其在亞非拉等“友好”國家和地區,與發達國家企業展開競爭。

  需要注意的是,本土市場是中國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據地”。起訴奧巴馬之后,中國應該反思,是否有必要在自己的家門口和自家的院子裡,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加以有針對性的“反制”?

  畢竟,推進“實業全球化”是一場攻守平衡的持久戰。中國當然要向美國學習:既然可以“請進來”,也可以“送出去”。事關國家利益和全球福祉,我們應該要分得清“誰是客人誰是狼”。(眾石)

(責任編輯:薛白、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