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三
日企“逃離”中國?
因為釣魚島事件,日本似乎也在逐漸改變對中國市場過於依賴的情況。比如,日產汽車就將2012財年全球預計銷量由原來的535萬輛調整至508萬輛,其中,中國汽車市場銷售目標下調一大半,達到17.5萬輛﹔本田汽車正計劃2012/13年度在日本銷售85萬輛汽車,較之前的預估高出16%。在稀土領域,之前極度依賴中國稀土資源的日企,正打算和中亞及東南亞國家,以合資入股或直接進口的方式引進他國的稀土。
甚至有觀點認為,未來日企,如汽車、電子領域的企業,會將產能逐步轉向東南亞國家,以“逃離”中國市場。那麼,日本企業真的就不在乎中國市場了嗎?
王丹青:日企不會退出中國市場,而是會更加高度地重視中國市場的產品銷售。而計劃從中國轉移的是日本的產能,集中在生產環節。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反日情緒高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實際上是中國成本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成本的提升,這是導致日本企業計劃產能外移的重要。由於生產成本等原因,即便沒有“購島”事件,日本也會調整。畢竟,中國地區來自勞動力低成本的競爭力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東南亞地區的人工成本非常有競爭力。
謝國忠:低端產業的轉移是整個國際貿易形勢的趨勢,這個是由勞動力價格決定的。所以市場轉移到東南亞不是日本一個國家的作為。而提到退出中國市場,最終要根據日本在中國的發展情況。若日本企業在中國沒有利益可圖,或要繼續迎接重大虧損的風險,它就沒有必要留在中國市場繼續發展。
但另一方面,日本一直以來依賴國際市場,中國作為一個潛能極大的市場,我想日本暫時是無法完全退出的。所以,對於日本轉移市場到東南亞並會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個人覺得是輿論,且東南亞的市場模式不適用於日本經濟的發展。
張季風:作出這個判斷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島爭的局勢如何。如果事態平靜下來,就不會退出。因為日企及日本的經濟和產業界都看得很清楚,日本將來的發展出路在亞洲,亞洲的發展主要在中國。
宋頌興:日企本就在進行結構調整,就算沒有釣魚島事件,調整依然會持續。只是島爭使它的產業轉型加速。日企退出中國是不現實的,現在東盟的自由貿易區還在談判和探討,未來的走向根本說不定。短期來看,日企在中國受到的打擊主要是它的汽車市場。待中日雙方冷靜下來,中國的消費者也會重新從經濟角度考慮,短期情緒不會是主導。且在中國的日本商品大多是合資企業生產,產品都是中國的配套產品,封殺日本產品,也是堵住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