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日企業績發布期的來臨,因“購島鬧劇”引發的中日緊張局勢對日本企業業績的具體影響相繼浮出水面。繼部分日本工程機械和汽車類企業下調全年盈利預期后,近日兩大電子消費巨頭東芝和鬆下也先后宣布下調2012年財年業績預期,東芝預計全年營業利潤將下降13%,鬆下更是將財年業績預期從盈利500億日元下調為虧損7650億日元。據統計,10月1日至30日,共有118家日本企業調整了2012財年銷售收入預期,其中包括以電機、汽車企業為主的90家企業。但事實上,“購島鬧劇”僅是日企業績持續下滑的催化劑,昔日的“日企神話”似乎正在走向一條不歸路。
■ 本期嘉賓:
張季風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經濟室主任
謝國忠 獨立經濟學家
王丹青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合伙人
宋頌興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
話題一
日企緣何潰敗
從上世紀60年代崛起到本世紀初,日企憑借細分的產業體系、先進的技術創新,幾乎統治了電子產品領域。一大批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成為諸多國家學習的對象之一。然而,以電子消費企業為代表的日企業績節節下滑。根據Capital IQ的最新統計數據,鬆下、夏普和索尼到本財年底合計將虧損37萬億日元(合460億美元),相當於此前18年的利潤總和。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日企業績不振?是中國、美國等競爭對手太過強大?是受長期積弱的日本經濟拖累?還是去年日本強震的負面影響持續發酵?抑或,是日本企業自身存在諸多問題?
王丹青:今年年初,日企業績相對回暖。但隨著購島風波及全球經濟的進一步低迷,日企業績嚴重下滑。眾多日本的重要企業都調低了今年的業績預期,甚至爆出了史上少見的虧損。
全球經濟的大環境走勢決定了日企業績的下滑。就競爭對手看,中韓企業的快速發展、歐美企業不斷地自我調整,導致日本企業的全球競爭力相對以往逐漸減弱,競爭能力的下降必然會影響日本企業的業績。而且,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一直處於低谷期,整體表現不佳,也對日企的業績有負面影響。其次,去年“3·11”地震短期內對日企造成了破壞性影響。總之,日本企業業績下滑主因是日本經濟轉型的滯后、本土市場的飽和及增長更多依賴於國際市場的投資。
謝國忠:日本經濟自金融危機后就一直低迷。今年日本的業績又持續下滑,可以說形勢異常嚴峻。首先,他們擅長的電子行業、移動網絡方面的業績收益不佳﹔其次,由於國際問題,汽車制造業在中國的業績出現了明顯下滑。相比韓國、中國,日本的競爭力明顯不如往年。自己擅長的領域轉型失敗,更給日本經濟的發展雪上加霜。
當然,日本企業業績下滑,與其一直依賴的國際市場投資的縮減息息相關。國外投資減少,國內產品出口業績不佳,是造成整個日本經濟萎靡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日本自身綜合國力對國際的影響力與其經濟能力不匹配,海外擴張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宋頌興:日企業績的下滑主要是原來經濟調整的過程還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