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幸福房奴”背后的社會成本:夢想被房子征服【2】--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透視“幸福房奴”背后的社會成本:夢想被房子征服【2】

2012年11月21日08:04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楊瀾說,為了逃婚,外婆當年隻身從寧波來到上海,靠縫補衣服養家,在這裡生兒育女,讓一個家族慢慢繁衍興盛起來。”  不管是第一批購買商品房的黃益民、楊延平,還是新一代房奴林濤,以及未來同樣會購房的張佳鶴,房子的問題,不管怎樣,都無法繞開。

  

  毀了愛情也毀了想象力

  黃益民的朋友楊延平也趕上了商品房“頭班車”。

  2002年,楊延平花17萬元在濟南市七裡河附近買了一套110平方米的頂層閣樓,貸了十多萬,還貸期15年。由於兩口子工作不穩定,這筆貸款至今還背著。

  1992年,楊延平從山東工藝美院畢業后,選擇了做自由職業者,畫畫謀生,但事業發展不順,兩口子為錢的事經常吵架。

  2006年,楊延平注意到一組名為《包袱》的藝術作品,該作品表現的是房奴的生活。畫面中,一身職業裝的男子面色憔悴,挎著公文包的他與眾人排隊擠地鐵,在CBD核心區行色匆匆。身上背負的巨大房屋模型,讓這名男子始終佝僂前行。

  “上面畫的,不就是我嗎?”《包袱》這件作品,讓楊延平產生了強烈共鳴。不敢旅游,不敢生病,過年不敢回老家,甚至不敢要孩子,每個月先把還房貸和交社保的錢留出來。“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唯唯諾諾,活得一點不像個藝術家。”楊延平自嘲。

  40歲時,楊延平去杭州中國美院讀碩士,想拿張文憑增加競爭力。西湖邊的詩意生活很符合他這個畫畫的胃口,但杭州房屋均價已經達到3萬了,畢業后能不能在杭州待下去,房子是個大問題。

  楊延平為房子付出的“機會成本”,西班牙《世界報》曾這樣描繪:“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而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依著楊延平的個性,當個有酒喝的流浪畫家或許更符合“真我”,但做房奴十余年,人生最重要的十余年獻給了房地產,“這是一種對青春的掠奪”。

  這樣一種“被掠奪感”,隻會加劇個體的焦慮,從楊延平的焦慮到房奴群體的焦慮,進而加劇整個社會的緊張感。

  按照國際標准,月收入的1/3是房貸按揭的一條警戒線,越過這條警戒線,將出現較大的還貸風險,並會造成買房者在生活中的長期壓力,影響正常消費,家庭生活質量下降,甚至讓人感到被奴役般壓抑。

  楊延平的幸福感被消減,但畢竟他有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這也是市場化通過提高效率促使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表現,但它付出的代價,是對社會文化的破壞,包括精神上的衰退、對理想追求的淡化。

  “但是,你還有別的選擇嗎?”楊延平說,當大多數中國人把買房看成獲取安全感的重要手段、房子成為家庭穩定的基石時,還有誰那麼容易逃得開?

(責任編輯:薛白、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