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山西粟海集團一直處於風口浪尖。
文/片本報記者吳金彪劉德峰
作為一隻雞,它隻能活45天,一生隻有兩次機會見到陽光:小時候被送入大型雞舍前,長大后被送往生產線的路上。
11月23日的一則新聞讓“速成雞”再次被人們關注。報道稱,肯德基供應商山西粟海集團在飼料中添加藥物喂養肉雞,肉雞在45天內迅速長大,“飼料能毒死蒼蠅”。
而記者了解得知,粟海集團不僅是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的供應商,還是諸多大型超市的供貨商。現實中,這些“速成雞”早已將我們包圍。
要不要讓雞以如此快的速度成長?我們又要為之付出何種代價?一場圍繞雞的爭論與反思,正在進行。
“45天”早已是行業內常識
自“肯德基45天速成雞”被曝光以來,位於山西運城的粟海集團就處於風口浪尖上。
“15年來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如果被不專業報道搞垮了,我心不甘。”11月29日晚,山西粟海集團一間會議室內,集團董事長朱蘇海當著本報記者的面哭了。
這幾天,粟海集團正忙著把肉雞、飼料等送到山西相關部門檢驗。其實在11月24日,粟海集團已經針對肉雞“速成”報道發表了聲明,稱“白羽雞並非速成,行業內都在使用”。
而45天出欄,在山西運城一些養雞戶眼中“太正常了”。
“七年前就養過45天就能出籠的雞。”11月27日,記者在運城市芮城縣茨林溝村,見到了養殖“粟海雞”的農戶李強(化名)。
李強介紹,他首先通過村裡的“片長”與粟海集團簽訂養殖合同,然后由粟海集團提供雞苗、飼料、藥物,等雞長到5斤左右時再賣給粟海集團,這個時間一般就是45天。“但加上‘消毒期’(6天左右)和‘休欄期’(15天左右),好的年景,一年也就能養五籠(批)雞。”李強說。
山西粟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原生向本報記者“抱怨”:由於遺傳育種和精細化飼料喂養,白羽雞45天的生長周期在行業內是基本常識,並非“秘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以及山東省農科院副院長逯言等專家,均向記者確認了這一點。
“45天‘速成’的確不是新聞,三年前我們就邀請社會人士參觀考察企業,專門講解討論過白羽雞生長原理。”河北滄州一家大型肉雞養殖企業的部門經理由海濤告訴記者。
“‘速成雞’叫法不准確,也會給公眾造成誤導,應該叫‘肉雞’,或‘快大型肉雞’更為准確。”朱毅告訴記者。
本該一周前停藥
部分養雞戶卻不停藥
即使45天出欄已經被養雞行業當做“正常”,但在飼料和藥物使用上,又是否安全可靠呢?
“飼料和藥物是粟海集團統一配送的。”養殖戶李強說。
11月29日下午,記者來到山西粟海集團飼料車間,近距離觀察,在車間裡並沒有“毒死蒼蠅”的情況,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玉米、豆粕、油脂再加上氯化膽鹼、蛋氨酸、賴氨酸、硫酸亞鐵、硫酸鋅、硫酸錳和硫酸銅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產生了所謂的1號、2號、3號飼料。
雖然被分成3個階段的飼料,“其實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在於蛋白質和能量不同,蛋白質隨雞的成長減少,能量隨雞的成長增加。”
另外,記者在水處理車間見到了工業用鹽。飼料公司副經理衛永波說,由於公司附近的水源為硬水,所以需要加入工業用鹽加以軟化。“工業用鹽隻會出現在這個車間,絕不會被摻入飼料中。”衛永波說。
至於用藥,粟海集團專家組成員、山西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薛俊龍說,該集團肉雞所用藥物包括疫苗、保健用藥、消毒液和抗生素四類。這些藥物由粟海集團的技術人員,分階段送入養殖戶手中,並指導其用藥。這一點,記者也得到了肉雞養殖戶確認。
“我們明確要求養殖戶在肉雞出欄前一周停止用藥,並在出欄前5天時,派技術人員對該批次肉雞抽樣檢測抗生素殘留情況。”劉原生告訴記者:“除此之外,這些肉雞還需要經過畜牧部門產地檢驗檢疫、畜牧部門宰前檢驗檢疫、屠宰過程官方獸醫同步檢驗檢疫、畜牧部門復檢、產品抽樣檢驗和出廠檢驗等6道檢驗檢疫程序。”
雖然說得很嚴格,但記者在走訪養殖戶時發現,一些養殖戶並未在出欄前一周停止用藥。“肉雞在37天的時候,已經長到4斤多了,如果因為得病死一片,就賠大了。”李強說。
朱毅表示,在畜禽養殖中,抗生素濫用是可能存在的,因為我國對禽肉含有抗生素的檢測並不嚴格,很容易導致抗生素超標禽肉流入市場。
不過,抗生素在畜禽養殖中的使用,已慢慢得到相關部門的注意。2011年9月,農業部就曾發布消息稱,為提升消費者對畜牧產品的信賴,擬計劃全面禁止在動物飼料中添加抗生素。
洋雞、土雞都在快速生長
而這次“肯德基45天速成雞”事件為什麼引起大眾如此強烈的關注甚至反感呢?
“大眾的知識儲備和現實情況出現了巨大的反差,”科學鬆鼠會成員瘦駝告訴記者,正是由於這種反差,才讓消費者聞此消息非常不舒服。
“消費者感慨於雞肉速成的時候,怎麼不想想超級稻呢?”山西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張李俊對記者說,水稻畝產突破900公斤,這個生長速度放在以前,也是人們難以想象的。
白羽肉雞,作為一種“快大型肉雞”品種,正是由產自英國的白洛克雞,經過一代代雜交育種改良,才於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出現在歐美國家。
而白羽肉雞從誕生走向興盛,則是由於市場的拉動。1952年和1954年,肯德基快餐與麥當勞快餐相繼成立。因白羽肉雞的肉質特點適合烤制、烹炸,於是伴隨著快餐業的興盛,規模化的大型養雞業急速擴張。
上世紀80年代,白羽肉雞被引入我國。隨后,肯德基和麥當勞也分別在1987年和1990年進入中國市場。
“市場需要,以及生長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白羽肉雞在我國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山東省農科院副院長逯言告訴記者,白羽肉雞與豬、牛等家畜相比,是最節糧的畜禽產品,“1.8斤左右的飼料,就能轉化為1斤雞肉。”
至2012年,肯德基在我國的門店數量已達到4000家,分布在800多個城市與鄉鎮。
在這種快餐業急速擴張趨勢的帶動下,“我國快速跟進美國工廠化農業規模化養殖模式。”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說,因為這種養殖模式的生產效率極高,傳統的散養模式被指責為落后的養殖方式,而逐漸被市場所拋棄。
於是,出欄時間最短在100天以上,長達半年甚至一年的散養土雞,漸漸被白羽肉雞所取代。后者被放入規范化的養雞棚中,喂養統一、高效的飼料,注射、服用計劃中的疫苗和藥物,以前者幾倍的速度生長,並最終被送入生產線。
據公開數據顯示,在1984年,肉雞長到2.0kg體重需要49天,而到2010年卻隻需要34天,26年間縮短了15天,平均每年縮短大約0.58天。
受其影響,我國的本土雞也加入了快速成長的浪潮。“現在的黃羽肉雞,就是經過我們本土雞種與國外白羽肉雞的雜交育種改良而產生,78天就能出欄。”張李俊說。
重塑過去
“吃草的牛肉”時代
“現在的雞已經不是雞了,是肉坨。”鄭風田說,快速生長的肉雞,已經喪失了它區別於其他畜禽的口味。在記者採訪中,一些養殖戶也表示,自己不敢吃親手養出來的肉雞。
鄭風田的憂慮,不僅在於雞肉口味的喪失。他曾親眼目睹養雞場雞舍內擁擠的景象,“封閉的、高密度的養殖環境,催肥飼料喂養它們快速成長,讓我感覺這些雞很脆弱。”
在他看來,封閉、密集的養殖環境,會讓雞的疾病變得更復雜,抗病藥物使用增多。“工廠化養殖,追求高速度、高成長、高利潤,安全問題就難以解決。”鄭風田說,自從看了養雞場之后,他自己就很少吃雞肉了。
此次走入輿論風暴眼中的白羽肉雞,已經不是第一種被賦予“速成”一詞的畜禽了。28天即可長成出欄的櫻桃鴨,以及6個月就能長到200斤的豬,都曾給人們的肉類消費帶來沖擊。
“如今是一個講究‘快’,被‘快’字充斥的年代。”有網友這樣感慨。
“短期來看可能影響不大,但從長期來看問題很大。”鄭風田說,“速成肉”動物生長無福利,人類長期食用此類食品,退早會付出代價。他告訴記者,在美國,因為對“速成肉”的大量消費,已經產生了大量的肥胖人群。而這些人群多為社會底層消費者,而中產階級以上階層健康意識比較強,體型上基本正常。
鄭風田認為,對這些速成肉類的無節制消費,會讓國人走上美國消費者曾經走過的老路:肥胖速度加快、心血管病高發。“在我國,肯德基、麥當勞被打造成高價白領食品,白領和他們的孩子的專食,這也使我國出現剛好跟美國人不一樣的體型特色:富有者高速變胖,一般的窮人反而體型正常。”鄭風田說。
然而,在經過了“速成肉”高速發展階段之后,歐美等國已經開始反思。
歐盟國家開始關注動物福利。2010年6月生效的歐盟肉雞福利法規要求,雞群一群最大數量為500隻,最大密度為33千克/平方米。此外,該標准對其他情況也做了規定,如最短的讓雞休息的黑暗時間、正確的可執行的通風換氣參數等。從2012年1月起,歐盟限令未達標的13個國家的家禽飼養者,在兩個月內改善母雞的處境,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美國也慢慢興起回歸傳統的運動,參與者呼吁,回到過去的吃草的牛肉時代,重塑“吃草的牛肉”。該運動獲得了美國中產階級的高度認同。
“我最擔心的,就是工業化模式橫掃一切。”鄭風田說,漸漸被工業化養殖模式摧毀的傳統散養模式,其實恰恰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對這一點,我國的消費者還未獲得充足的認知。
2010年12月4日,莫言在東亞文學論壇的演講中曾說,“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告訴人們,沒有必要用那麼快的速度發展,沒有必要讓動物和植物長得那麼快,因為動物和植物長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沒有營養,就含有激素和其他毒藥。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告訴人們,在資本、貪欲、權勢刺激下的科學的病態發展,已經使人類生活喪失了許多情趣且充滿了危機,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告訴人們,悠著點,慢著點,十分聰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給子孫。”
記者手記
“反智主義”的怪圈本報記者劉德峰
這是一個幾乎所有有關人們健康的事件都要經歷的過程——猛料、質疑、辟謠、討論、反思,“肯德基肉雞45天速成”事件如此,前一陣我去採訪的衡陽“黃金大米”試驗亦如此。
其實,無論是速成雞,還是轉基因大米,都很快有業內人士和專家跟帖,運用專業知識進行解釋。但在食品安全事件頻頻被曝光的今天,專家的話很快被“過濾”和“消解”,甚至網友對專家“拍磚”。
對快大型規模化飼養的肉雞,人們無法接受其生長速度如此之快,認為生長速度必然影響雞肉品質﹔人們也懷疑抗生素藥物到底在雞肉中有無殘留,進而影響自己的健康。
與之類似,對於轉基因食品,由於其一直存在爭論,人們無法確定它是否存在危害性,因此也頗為糾結。
面對這些復雜、糾結的情緒,人們至今找不到一個真正令自己信服的回答,即使官方與相關專家反復解釋,但仍有很多人表示懷疑。漸漸地,許多人陷入“反智主義”怪圈,專家越是解釋,人們越不信任,甚至直指科技和知識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
科學鬆鼠會成員瘦駝告訴我,人們的這種糾結情緒,一方面來源於自身知識儲備和常識積累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來源於權威公信力的缺失。
我們需要一個權威的、讓人信服的解釋。也許隻有雙方共同努力,才能讓消費者在面對形形色色的健康和環境話題時,少一些恐懼,多一些自信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