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必須付出的代價:透支青春和父母的晚年--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房奴必須付出的代價:透支青春和父母的晚年

2012年12月03日09:15    來源:齊魯晚報    手機看新聞

  似乎從來沒有一個年代的年輕人像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如此悲催。他們買房遇到了歷史上房價最高的階段,也遇到了關於買還是不買歷史上爭論最激烈的時候。有的人為了做房奴而努力,有的人慶幸自己終於坐定了房奴,有的人為此透支了青春和對未來的夢想,有的人順便透支了父母的晚年。

  做房奴似乎是這代人不可逃避的命運,那些窮二代、農二代、職二代,不做房奴又能怎樣?現在做房奴,才能避免后代不再做房奴。做房奴,是這代人必付的代價。

  終於擠進了房奴的行列

  11月15日,濰坊市冬季正式供暖的第一天。郭棟材一大早醒來,起身摸了摸床尾的暖氣片后,又甜蜜地鑽回溫暖的被窩。這是他搬進新家后的第一個冬天,供暖比想象中的要好,他覺得很幸福。

  2011年年底,郭棟材拿出工作后攢的幾萬塊錢,加上從父母那裡“啃”來的十萬塊錢湊了個首付在濰坊市區北宮街上買下了他在這座城市、也是他人生中第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郭棟材告訴記者,交完首付的那一刻,他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感覺,房子有了,可從此也就背上了近三十萬元的債務,但有了房子就算是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經過幾個月的裝修,今年十月份郭棟材喜遷新居,搬了家后,他時不時地就約同事、朋友到他家吃飯打牌。郭棟材說,當年租房子住的時候,特別羨慕那些買了房子的同事,每次有人在辦公室裡炫耀自己甜蜜的小日子,他就暗自下決心,總有一天他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而這一天終於實現了,他終於光榮地擠入了房奴的行列。

  不過,郭棟材卻說,一開始他並不是買房主義的擁躉者。有一段時間他特別挺韓寒的一句話:“我的女朋友逼著我買房,我就送她2個字:滾蛋!”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想法慢慢動搖了,身邊的同事陸續買了房子,而自己也到了談婚論娶的年齡,房子就成了難以回避的問題。而最終堅定郭棟材買房決心的還是他的父母。郭棟材說,他的父母都在農村,他們那個年代房子根本就不是問題,可現在不一樣了,人們對房子的概念變了,農村的房子再大都不算房子,而城市裡的房子再小也算有房。為了方便兒子找對象,兩位老人還是拿出攢了一輩子的錢支持兒子買房。

  完全不像中國的第一批房奴,至少有人發了橫財,郭棟材覺得自己這一代人似乎正好處在一個悲催的年代。房價是最高的時候,有人勸你別買房,房價遲早會降,又有人勸你趕緊買,不然以后更貴。郭棟材想不了那麼多,他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他算了算照現在的工資水平,他得20年后才能還完所有的貸款,可誰又能預料二十年后,哪怕是十年后的事情呢?

  “就安心做自己的房奴吧”,郭棟材安慰自己。好在他有一份眼下還算不錯的工作,每個月4000元左右工資,近2000元的房貸,畢竟在濰坊這種三線城市,這樣的生活標准也糟不到哪兒去。

  郭棟材並不后悔買房的決定,因為連他的偶像,那個當年豪言壯語的韓寒也未能免俗地成了房奴。在郭棟材看來,在濰坊當房奴,要比在上海當房奴幸福多了。

  可是,郭棟材買房子的事卻一直被他在房產行業工作的哥們宋志斌鄙視著。

  宋志斌是郭棟材的發小,在房地產行業摸爬滾打的他卻是一個拒絕買房主義者。當郭棟材托他找關系買房優惠優惠的時候,宋志斌非常鄙視地說,就是你們這些傻子推高了房價。

  必須付出的代價

  工作已經十年的宋志斌至今仍然租住在濰坊市區的一間小公寓裡。經他手賣出去的房子有數百套,但他卻從不考慮為自己買套房子。

  宋志斌所在的公司負責濰坊好多個樓盤的銷售,這幾年婚房逐漸成為一個主流。宋志斌發現,現在買房子的99.99%需要按揭,買房子的90%在25-30歲之間。根據宋志斌的統計,隻有不足5%的人是靠自己的實力,不需要家裡的資助買房的。當然還有一些富二代,家裡早在他幾歲的時候就為他准備下幾套婚房。

  有一次,宋志斌接待了一個大款,這個人來給他的兒子和老婆買房子,他原本以為這個大款的孩子沒有20也有18了,后來發現他兒子剛滿月,老來得子,想買一套房子慶祝一下,宋志斌本來擔心他兒子太小無法辦貸款,沒想到這個大款倒是替他們著想了,兩套房子120萬一次性全款付清。

  可宋志斌遇到的大款還是少數,買房者中多數還是窮二代,農二代,職二代,他們沒有多少錢,可他們在買房的問題上卻表現得尤為迫切,這讓宋志斌一直很費解。

  為此,宋志斌專門研究過鄰國日本的青年。宋志斌發現,日本青年結婚買房子也很貴,日本彈丸之地,人口密度很大,房價當然比較高,但日本青年卻不著急買房。日本青年怕買房限制自己去其他城市欣賞美好生活的機會,也不利於自己的職業發展。可是中國青年卻不是這樣,他們希望安個家安心穩當地過生活,不惜借貸做房奴。當然,這只是一個社會上流傳已久的原因。宋志斌還發現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問題,那就是,這個社會普遍認為,誰有房,誰就是有為青年,沒有房,就沒出息,現在為數不少的女士、以及家長對年輕人的評價標准大抵如此。

  可郭棟材卻不以為然。他覺得,每個時代的社會價值標准都會有所不同,為了適應這樣的標准,每個時代都需要有人付出代價,他覺得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樣選擇的人就是那些付出代價的人。

  又有什麼辦法呢

  宋志斌依舊堅持自己不買房的信念,在同齡人圈子裡他是個另類。盡管大多數人不理解他的想法,但他總在試圖揭穿一個秘密。在研究改革開放的經濟現象時,宋志斌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輿論引導經濟的秘密。

  宋志斌向記者例舉他的証據:在上世紀70年代,電話剛剛興起的時候,就有輿論稱,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富裕人群的象征,是身份的標志。所以,在上海即使安一部電話5000多,也有很多人排隊去買。圖的啥?身份,面子,潮流!媒體輿論引導之。現在座機5000元?笑話,白送都未必有人要。

  上世紀70年代結婚“三大件”指的是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到了80年代則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到了90年代,“三大件”水漲船高了,更新成電腦、空調和摩托車。如今,結婚“三大件”被默認成房子、車子和票子。每一個時代的商品工業的大發展,都會隨著輿論引導。不引導誰去拼命買彩電,洗衣機,不引導這些海量生產的產品賣給誰?昔日昂貴的電話,冰箱,彩電,現在說起來是不是不值得一提?這裡面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而現在,輿論則在引導大家買房子,時不時制造一些房子稀缺、房子漲價之類的輿論氛圍,於是盡管房價越來越高,人們仍擠破頭地去賣,這跟當年排隊買電話有什麼區別呢?

  不過,宋志斌樂觀地認為,房地產的好日子就快結束了。因為,做面粉的,賣魚的,做鞋的,搗鼓蔬菜的,都涌入這個行業,瘋狂買地,瘋狂建房。不爭的事實是,房子越來越多了,按照價值規律,東西多了,就不值錢了。

  現在社會獨生子很多,再過10年,最簡單的估計:自己父母一套房,老婆父母一套房,小兩口還有1套房。等再過10年,雙方父母去世,這樣一家就3套房。再過10年,這個父母還會為孩子再買套房嗎?到時候房子還會永遠上漲嗎?大家有房子住了,買房子的人少了,房子就不會漲了。

  所以宋志斌認為,房子永遠上漲論,是絕對謬論,照現在的瘋狂速度,用不了20年,甚至15年,房子就悲劇了。

  可這樣的結果,郭棟材也不是沒有想過,可是十年、二十年的事對他來說實在太遙遠了,重要的是當下,重要的是,他的父母沒有房子,他不是那個二十年后可以坐享其成的獨生子。年輕人買房,確實透支了短暫的青春和對未來長久的想象力,有很多人還透支了父母的晚年。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對郭棟材來說,他們做房奴,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做房奴而已。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