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2月12日文章,原題:中國增長的市場成為跨國公司新賣點 跨國公司正重新評估其在華業務。媒體稱,中國與日俱增的勞動力成本和美國更為廉價的能源,正令一些公司返美。京滬等內地國際化都市的生活成本迅速上升,也促使跨國公司及其外國職員撤離……過去5年來,我多次參加辯論此類問題的會議。但迄今尚未出現大規模產業轉移現象。從國際范圍看,京滬的薪資水平仍僅為紐約的20%。時代或許在變,但變化方式迥異於外界的設想。制造業在全球流動並非新聞。所謂亞洲新興國家正在或將很快取代中國成為新“世界工廠”的說法未免太過夸張。
首先,許多跨國公司確實在追逐低成本,但並非所有公司都如此,其實只是少數。更可能的情況是,跨國公司正加大對華投入。早在2009年上海美國商會的調研就發現,大多數公司開展在華業務的動機是中國的資源和銷售,而非單純注重資源。如今這已成為跨國公司的普遍共識。
其次,盡管中國大都市的經營成本持續上升,但許多跨國公司已將生產線遷往內地和西部,這些地區正為其提供當初隻有在經濟特區才能享受到的優惠待遇。
第三,盡管一些企業撤離,但其他新興國家無論如何也成不了另一個中國。最重要的是,它們不能提供中國商業環境所具有的龐大規模、門類和相關基礎設施。
簡言之,從繁榮中國到新興亞洲國家的產業轉移已開始,但並非所有企業都隨波逐流。最重要的是,跨國公司在華既產又銷的新策略,將令任何搬遷決定都變得艱難。▲
(作者丹·斯坦因博克,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