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周從日本來曼谷開會,和我聊起中日經貿關系。他告訴我,幾天前在東京街頭看到,有銀行為吸引客戶儲蓄人民幣,打出了年息2%的廣告。
長期以來,日本經濟低迷不振,銀行存款年息幾乎為零,現在能給人民幣2%的年息,應當說是相當不錯的。這可以被視為中日經貿關系互補性的一個縮影。
中日關系一直是政冷經熱。釣魚島事件發生后,變成了政冷經冷。中日關系的迅速下滑,致使原來已經達成的諸如貨幣互換等重要的經貿協議,難以實施,造成了兩者皆輸的局面。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0月來自日本企業的直接投資總計4.6億美元,同比下滑近三分之一。這一下滑把日本在華直接總投資的年度增幅拉低至11%,而今年前9個月的增幅達到17%。
一些日本大型跨國公司開始考慮轉移投資方向,東南亞國家“漁翁得利”,近兩個月來吸引了不少日資。
不過,東南亞國家的得利還算不上什麼,比起美國來小巫見大巫。美國獲得的好處是戰略上的好處。我的這位朋友半是認真、半開玩笑地說,“中日6月剛剛簽署實施人民幣和日元直接交易的協議,8月釣魚島問題就升級,莫非是美國人設的局,我們都上了當?”
美元是美國的立國之本。中日貿易額巨大,但80%左右都用美元交易,這極不合理。中日貨幣互換,動搖的是美元地位,也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中日經濟的互補性不隻表現在貨幣上,更表現在諸多經濟領域。看看中國對歐美出口的產品中有多少是來自日本的元器件,又有多少中國人在使用日本品牌的電子產品,還有多少中國工人在日企上班,就不難明白互補的規模。
有網民發表激烈言論,說要抵制日貨,可說這話的人,能分清一台日產汽車中,有多少是“中國制造”,有多少是“日本制造”嗎?還有人說不能讓中日經濟再互補下去,這是氣話。互補是由於中日經濟處於不同發展水平、在全球生產鏈上處於不同地位而自然形成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是你不讓互補就不互補,更何況互補是有利於中國發展的。
據日本駐華使館統計,在日企就業的中國人大約近百萬。這些人和其他中國人沒有什麼兩樣。沒有任何人有權力讓他們扔掉飯碗。這100萬人雖然在中國的就業者隊伍中是少數,但即使是少數,也不應成為某些人“愛國”的犧牲品。他們同樣有孩子要上學、有老人要贍養。更何況,如果日企被迫關門退出,他們還要靠政府來救濟,這筆錢仍然要納稅者來出。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老二,日本是老三,老二和老三不是激烈的競爭關系,而是互補關系,這在世界經濟史上也不多見,用好了,就會有利於中國經濟提升,有利於延長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讓中日經濟關系盡快熱起來,決不是要放棄主權,更不是要遺忘歷史。主權問題該怎麼辦還怎麼辦,該談則談,當硬則硬。歷史更是不容忘記。但主權與歷史問題要盡可能同經濟問題區別開來。成熟的國民應有這樣的基本意識。▲
(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亞太中心分社首席記者,現常駐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