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樓價由2008年至今大升1倍,由此導致的潛在經濟風險受到業界關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日發表報告警告稱,香港物業價格在去年底短暫緩和后,今年又重拾升軌,目前與整體經濟活動放緩“逆向而行”,已經成為香港“最大內部風險”。
報道稱,IMF認為香港政府有需要多管齊下,除壓抑樓市需求外還應進一步增加土地供應,以減低樓市對宏觀經濟及金融體系造成的風險。IMF贊同香港就樓宇按揭貸款所推行的逆周期審慎監管措施,認為有助加強銀行的風險管理及承受樓市一旦大幅調整所帶來的沖擊的能力。
報告指出,今年初至今香港住屋價格已上升兩成,與2008年谷底水平相比更升達一倍。近期中小型住宅物業的升幅尤其顯著。究其原因,報告認為是“新落成房屋供應有限、本地及境外買家強大需求,以及美國輸入低息率等多項因素”,導致本地樓價不斷上升。
此外,IMF亞太區主管Steven Barnett在昨日於記者會上補充稱,美國推出的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導致國際游資流入本港,也是推動樓價上升的一大因素。他警告稱,樓市已經成為本港的“最大內部風險”,未來一旦出現調整,將會影響市民的家庭消費,銀行也將受到波及,並會由此形成惡性循環,令家庭財富減少,消費進一步下降,最終拖累整體經濟表現。不過他亦承認,短期內出現此種風險的可能性較低。
對於香港政府近期推行的“買家印花稅”及加強版“額外印花稅”措施,Steven Barnett持肯定看法,指此舉有助壓抑樓市需求,一方面可以減少樓價泡沫,另一方面亦可防止泡沫爆破后引發經濟危機。IMF香港代表Sean Craig亦表示,雖然市民買樓意欲降低后,不少准買家轉為租樓,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租金升幅,但由於樓價已停止上漲,兩者對通脹的影響可以互相抵消。
不過,Steven Barnett同時強調,兩項印花稅措施僅會有短期效果,“長期而言,真正問題還是在增加供給上,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新住宅單位供應”﹔同時還應多管齊下,包括逐步收緊按揭成數及供款與收入比率,以維護銀行體系的穩健,有需要時更可加推其他措施,包括調高風險權重或監管儲備等﹔他亦歡迎港府增加公屋供應,但認為有關規劃和建筑需時,因此難於在短期內見到成效。
對此,IMF報告指出,過往經驗表明香港銀行體系有足夠能力承受物業價格大幅下調所帶來的沖擊,但物業市場貸款約佔在香港使用的未償還貸款總額的一半,而且以房地產作為貸款的抵押品亦存在額外的風險,因此如若樓價急速調整,將會令抵押品的價值下降並造成負財富效應。(中新網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