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以來,蘋果收購價格高開低走,一路下滑,多地蘋果出現滯銷,甚至有個別地區果農忍痛砍果樹。專家建議,應進一步規范蘋果收購市場,防止蘋果等農產品價格再次坐上“過山車”。
蘋果越收越便宜
棲霞是我國第一蘋果大市,蘋果種植面積66萬畝,年產量130萬噸,蘋果產業一直是當地的主導產業。今年秋天蘋果收購季開始后,蘋果收購價格高開低走,一路下滑。直徑80mm的紅富士從10月初的3.2元/斤,下落到2.6元,而現在等級較差的蘋果隻能賣到一元錢左右。
棲霞市鬆山鎮北路家溝村果農王進花告訴記者,“10月初開秤時的價格也確實讓人滿意,但越收越便宜,到現在,已經沒有客商來收了。”
在陝西、山西等蘋果產區,蘋果也陷入價跌滯銷的局面。據煙台市蘋果協會統計,當地今年自存的蘋果比例達到30%。
專家:蘋果價格回歸理性
業內人士認為,蘋果價格今年高開低走其實並不讓人感到意外,而是果農和收購商利益博弈的結果,今年的價格開始回歸理性。
據了解,在過去兩年,蘋果價格一度“瘋狂”。2011年,在膠東半島,每斤一級果收購價高達4元。這讓干了多年的收購商和果農始料未及,紛紛表示“看不懂蘋果價格”。到了10月中旬,大量蘋果集中上市,蘋果開始急速下滑,果農又抱著惜售心態,雙方陷入膠著相持階段,導致目前蘋果滯銷局面。
收購市場亟待規范
專家認為,果農和收購商應保持理性態度,不可存在“賭博”心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少果農認為上一年賠錢了,第二年就能賺錢,收購商也抱著“賭博”的心態,搶著入庫,造成“越賠越搶”的局面。
果農建議有關部門制定農超對接有關規則,完善市場營銷機制,加大價格監管力度。超市到原產地採購,本意是搞活流通,降低流通費用。但“黑馬”入市叫行,擾亂了果品市場秩序,損害了正當經營商、消費者和農民的利益,處理好果農、經營商和消費者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是蘋果市場良性循環的關鍵。(據新華社濟南12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