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2012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
14日上午,莫言完成赴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之旅,回到北京。至此,莫言將如何花掉所獲的750萬元獎金仍然是個謎。此前他曾開玩笑稱,將用獎金在北京購置一座大房子,引發網友熱議。
縱觀歷史上所有諾獎得主,獎金的處置方法五花八門。有在窮困潦倒中掙扎卻因獲得諾獎而得以維持生活的,有利用諾獎獎金為本來殷實的生活錦上添花的,有將獎金用於促進學界發展、資助同行和提攜后生的,也有把獎金全數轉讓給妻兒或者資助戰后重建紀念親人的。另外,慈善和公益事業是諾獎的一個最主要的去向。
不斷縮水的諾獎
初期等於20年薪水
最多貶值至三四成
按照諾貝爾最初的意願,理想的獎金額度應該能夠保証一位教授在20年不領取薪水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進行他的科研。1901年首次頒發的諾獎獎金數額約為15萬瑞典克朗,大概相當於當時一位教授20年的薪水。不過從1902年起獎金數額一路不斷縮水,直至1923年降到大約11.5萬瑞典克朗的最低點。
從1924年至1990年,盡管諾獎的獎金數額名義上不斷增加,但因為瑞典貨幣的幾次貶值,獎金的實際價值也一直沒有達到1901年的水平。在這77年間的絕大部分年份,諾獎獎金數額的實際價值都徘徊在1901年的30%至40%之間。
1991年至2001年這11年間的諾獎得主最為“幸運”。1991年諾獎獎金數額一躍調整至600萬瑞典克朗,實際價值和1901年的獎金相當,諾獎在首次頒發的90年后方才回歸初衷。隨后,獎金的名義價值和實際價值都穩步上升,直到2001年諾獎獎金的實際價值達到歷史最高點,相當於1901年的144%。
2001年以來,諾獎獎金的名義價值都固定下來,每年都是1000萬瑞典克朗。但實際上因為全球經濟低迷和匯率變化問題,諾獎的實際價值連年下降。2011年諾貝爾獎的實際價值約為1901年的123%,而2012年的獎金還略微有所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