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服務,少設坎兒(編輯視線·生孩子如何不再難③)--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多服務,少設坎兒(編輯視線·生孩子如何不再難③)

趙蓓蓓

2012年12月18日07: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如果辦事的人能更多地從群眾的角度考慮問題,多服務,少管制,多行便,少設坎兒,很多事情就不再是難題。

  

  生孩子對育齡夫婦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兒。但如今,想生孩子的夫婦大都會面臨能不能生、在哪兒生、怎麼生的問題。

  能不能生,是因為我們是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國家,所以也就有了准生証的問題。其實,按照國家政策,夫婦生第一個孩子是不存在准生不准生問題的。可現實情況是,在絕大多數地方,夫婦生第一個孩子,也要辦准生証。所謂准生証,即“生育服務証”(也稱“生育証”)。既然是服務,本應怎麼方便想生孩子的夫婦怎麼來。但實際執行上,似乎成了怎麼折騰怎麼來,“服務”演變成欲生孩子的夫婦“務必服從”本應提供服務者的“調遣”,以致怨聲載道。最近國家人口計生委順應民意,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簡化辦証手續,方便流動夫婦辦証,且實行首接制,即流動夫婦可在居住地辦証,誰先接到申請誰給辦。對這一通知能否落實、何時落實,是對政府部門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一次大考,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幾億家庭特別是2.2億流動人口中欲生育夫婦及其家庭能不能“安生”。如今,民間對育齡夫婦生頭胎不應再辦准生証的呼聲日高,且江蘇、廣東、內蒙古等地已率先實行,並無“不良反應”。對這一合理且合法的訴求,計生部門是不是也該俯身傾聽,認真研究,盡早回應?

  在哪兒生問題,實際上是選擇在什麼地方、什麼醫院生的問題。如今一個家庭大都一個孩子,許多人擔心生產的安全性、願意選擇到高等級醫院去生孩子也在情理之中,由此產生的病床短缺和生孩子難的“結構性矛盾”——三甲醫院人滿為患,一二級醫院門前冷清如何解決,也是給政府出的一道考題。要改變這種局面,要讓人相信一二級醫院完全有能力保証產婦“安全生產”,政府部門的服務工作顯然還沒做到位。願不願就近生孩子,不是一廂情願的事,包括推行分級就醫、就近就醫,是就醫者與服務者互動的結果。一二級醫院怎樣讓人了解並相信其安全性、普及生育常識,都是待解的課題,都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與制度安排。

  怎麼生的問題則是個亟待重視的問題。醫學專家提倡自然分娩,但現在剖腹產的比例卻高得驚人。兩年前,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46.5%的產婦都選擇剖腹產下嬰兒(日本僅為7%),剖腹產率為全球第一,已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對剖腹產率設置的15%的警戒線。據說產婦或家屬要求“剖”的約佔20%—30%,原因主要是擇日、怕疼、求安。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產婦是“被剖腹產”的。產科醫生為規避風險或為獵取更大利益而誘使甚至迫使產婦選擇剖腹產的現實,無疑已使此問題不再是單純醫療問題而成為復雜的社會問題。據報道,2010年,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啟動了“促進自然分娩,保障母嬰安康”項目,從國家層面通過開展持續有效的培訓等系列措施給剖腹產“降溫”。應該說這是以服務促轉變的一個行動。

  天下無難事,隻要肯辦事。如果辦事的人能更多地從想辦事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多服務,少管制,多行便,少設坎兒,很多事情就不再是難題。

(責任編輯:李海霞、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