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2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大建地鐵凸顯投資風險 在南昌某鎮的空曠街區,現代化的地鐵站正從紅土中拔地而起。(只是)該市設想的總有一天會有的乘車人流不見蹤跡。南昌的300萬人口(按中國標准較少)和財政狀況,不但令地鐵的可行性遭質疑,也使該市成為研究中國面臨風險的案例——當依賴投資促進增長時。
隨著第二大經濟體遭遇多年來的最低增速,北京再次擴大投資,這次是鐵路、橋梁和其他基礎設施。為此,北京已加快審批擬建投資項目,今年6個月內就已批准23個城市的地鐵新建或擴建。南昌是其中最小城市之一。市政府表示,地鐵將滿足該市未來人口增長的需求,將令其在地圖上躋身“大城市”行列。
但批評人士視之為鋪張行為。經濟學家表示,中國今年的投資將佔其GDP的一半,與去年相差無幾。依賴投資的增長會滋生浪費、加大國家財政負擔並制約國內消費。中國每年為過度投資付出的代價相當於GDP的4%,為保持經濟穩定,中國需減少10%的投資。在南昌西部的樂化鎮,一些當地人持類似觀點。某天下午,街道上的家禽比人還多,一名雜貨店老板懷疑新地鐵能否吸引到足夠多的乘坐者以令其成為值得投資的項目,“這裡沒多少人。十多年來一直空蕩蕩的。”
地鐵耗資巨大且收益往往偏低,但並非中國所有地鐵計劃都是輕率之舉。支持者認為雖然過去5年來揮霍現象嚴重,但仍存在投資空間。世行交通專家杰拉德·奧利佛表示,將地鐵延伸至人口目前稀少但日后會稠密的社區,能令城市在環境規劃方面防患於未然。由於地鐵修建成本將隨經濟增長而上漲,現在修建能節省成本。這當然適用於在全球擁堵城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大城市,可南昌並不在其中。不過,許多中國人並不關注經濟學和成本。在南昌地鐵建筑工地當保潔員的陳連英(音)說,“建地鐵當然好。該是人們享受生活的時候了。”▲
(作者Koh Gui Qing,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