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並購應重視稅收、環境和債務等並購隱患--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海外並購應重視稅收、環境和債務等並購隱患

2012年12月19日14:20    來源:中國証券報    手機看新聞

  最近中海油服可能補交8.72億元稅金和罰金的事件,給近期國內企業“風起雲涌”海外並購潮敲了一記警鐘:“走出去”不能因規模擴張的急功近利,而忽視稅收、環境和債務等並購隱患。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海外資產價格明顯下降,這給中國企業參與海外並購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是,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意願越來越強,相關問題也浮出水面。一份統計機構的調查顯示,目前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失敗率高達七成。這些企業面臨的挑戰,一方面是並購過程中來自於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的障礙,另一方面是由於國內企業缺乏並購經驗導致整合失敗。

  “不能急火烤肉”,這是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劉克崮對於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建議。海外市場有不同的風俗文化、法律環境,在並購之前,企業不能僅僅著眼於規模擴張之后的好處,更需要仔細審核收購行為面臨的風險。

  首先,收購成本應該清晰、可控。中海油服並非個例,隨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蔓延,資本全球化正在呈現雙向流動的特征,越來越多的新興國家資本參與發達國家的產業運轉。一些中國企業以為當前的並購行為是在“撿便宜”,往往忽視了並購價格背后隱藏的債務、糾紛等風險。例如此番中海油服遭遇的“稅務風波”,如果公司在收購過程中,對於稅務爭議能夠及時進行義務和權力的約定,可能就可有效規避由此產生的補交稅額風險。

  其次,國內企業對於法律體系的忽視,是並購失敗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在海外並購過程中,國內企業往往重視商務條款、輕視法律條款。一般來說,資產價值、付款方式和債務是通常國內企業並購談判的重點,但一些實現協議的附加條件和細節,以及並購失敗的退出方式等內容則很難受到重視。例如一些汽車、鋼鐵企業在海外並購中有著許多深刻的教訓,因業主反悔、員工抵制等原因撤回投資之后,通常難以得到補償。

  最后,對很多企業來說,真正的難度不在於“走出去”並購,而在於並購后如何成功完成整合。以油氣領域為例,中國企業過去普遍的做法是從國內派遣員工建造石油管道和工廠。不過隨著各國重視資源保護和擴大就業,大型油氣企業如今已經轉變了並購后的業務運作方式,更多的雇佣當地員工,並且注重當地民眾改善教育、醫療和環境保護的需求,並促進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

  總之,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不能僅從價格考慮,需要擦亮眼睛仔細衡量利益與風險。如今海外市場正處於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轉移的過程中,並購目標企業會出現基本面的惡化、員工辭退費用高昂、出現隱性債務等風險。隻有充分考量了風險,並且並購資產能夠與自身發展產生協同效應,才有可能成為了一項成功的海外並購行為。 □本報記者 劉興龍

(來源:中國証券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