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國:解決外貿問題應先改變制造業的發展環境--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霍建國:解決外貿問題應先改變制造業的發展環境

2012年12月29日16:05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 彭亮)29日,在2012財經戰略年會主題分會“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上,商務部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霍建國表示,支撐外貿發展的不是外貿本身的問題,是制造業的問題,制造業競爭力和勞動生產力決定了外貿。所以要想解決外貿問題,應該改變制造業的發展環境。

以下為霍建國發言全文:

我就談一點外貿的看法。我理解歷史上看外向型經濟還是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是它主要的內容,當然后期外向型經濟的概念逐步在擴大,包括產業升級的治理,包括走出去。單純從貿易的角度講現在有一個趨勢,現在強調內需為主,外貿在發展過程當中消耗了大量資源,效益又不高,批評外貿的聲音還是不少,我們還是要堅定外貿發展的信心。

去年講外需的時候,我們也在講穩定份額,外需不好搞,但是要考慮目前已經產生的變化,就是在05年之后,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外貿的結構和質量、效益已經在發生變化,所以我是覺得市場還是決定一切,要關注這些變化。今年廣東和江蘇的差距,以及江蘇和山東的差距,如果讓我總結,我認為廣東轉型升級起步早,江蘇是上半年負增長了之后突然感到緊張才全體動員,但是江蘇有特殊情況,有一個光伏產業重創的問題,還有船舶不景氣的問題,從去年4季度到現在,現在廣東8.2,江蘇是3.8還是4,河北是負的。現在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這個結構在迅速產生變化,加工貿易在急速下降,現在進出口比例可能還在38,但是單從出口已經到32%點幾,加工貿易控制在1/3還是比較合理的結構,問題是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的問題。

我們覺得現在應該對我們發展外貿認識的更清楚一點,支撐外貿發展的不是外貿本身的問題,是制造業的問題,制造業競爭力和勞動生產力決定了外貿。如果外貿競爭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是由於這兩年中國制造業不景氣造成的,制造業大幅度回落,從增長16%、17%的高點,回落到14、15%,現在維持在10%,所以現在制造業投資回報率仍然是很低,是3到6,理財是4.5,企業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投資搞實業。所以要想解決問題應該改變制造業的發展環境。“十八大”已經說的很清楚,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像這些怎麼調整。而且我們的制造業去年超過美國,剛剛超過,我們自己就覺得自己不靈了,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們的制造業困難重重,很難繼續往前發展的。1825英國成為全球最高的制造業大國,它的最高市場份額到了40%,美國在1889年超過了英國,它最高的份額是43%,日本也是在83年之后制造業競爭力數字顯示是他在全球制造業前多少項創新裡佔了一半,中國現在的制造業隻不過從規模和整個布局、產能產量上剛剛進入到第一,剛剛確立了規模優勢,往后是制造水平的問題,所以這是一條線,我們應該對它有信心。為什麼不敢想象我們外貿出口市場份額是18%,商務部不敢想,但是今年我們是到了11.1%,前兩天公布是去年10.4、10.5,到了11.1%,到“十二五”可以到13%的水平,整個全球貿易才增長2.5%,所以我們的發展潛能還是有的。

再一個是如何實現創新發展,怎麼構建新的競爭優勢,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大家都在說轉型升級構建新的競爭優勢,我本人理解轉型升級不意味著我們放掉手頭都去搞光伏產業,都干中高端。對於企業來講認真干好你的產品,你這個產品能夠有附加值,投入產出能夠有效益,本身就是在轉型,在升級,企業微觀上應該這樣理解。國家的轉型升級有一個總的考慮一二三產的布局問題,或者是中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問題,企業不管干哪行,做好你這個產品賣出去了,如何再做出品牌來,像蘋果似的能夠獲得超額利潤,你就做的很好,所以對於構建新的競爭優勢確實應該好好去研究。

現在講的比較多的就是進出口平衡,但是我覺得還沒有講到位。進出口平衡是從量上講,擴大進口,一方面滿足國內的技術更新需要,另一方面平衡掉失衡,但是實際上真正的外貿價值是在於如果你能夠處理好通過進口作用於國內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使得這個產業再能夠出口,然后你再進口,再裝備,這種良性循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有一個非常默契的配合。過去是屬於很多投資領域肯定不審批,不同意他干,隻有國企才能干,民營不能干,所以他隻能干鞋和襪子,所以導致產能過剩,涉及到投融資的改革問題。

從走出去看,現在確實苗頭不錯,今年11月份是620多億,增長25%,全年超過700億。比較好的一個現象,像三一和中聯在美國和加拿大收購這些中小型制造業,很多中小企業本身也有他產品的銷售渠道,也有他獨立的技術,收完了之后技術上至少借用一部分,同時市場上可以把你的產品和他的產品融合在一起有一個市場的促銷,但是這是需要一個經營能力,就是把走出去和構建海外的營銷網絡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不可能全部自己去布點搞自己的銷售網絡,這是一個捷徑。當然有的企業也可以在海外拓展下游的營銷網絡,所謂新的競爭優勢,老的經常說都是集中在制造業,走向兩頭就是新的競爭優勢,上面走困難,下面可能更容易一點,要加快這個進程。包括外資,我們都應該放開一點思路,外資現在一個是盯著服務業,一個是盯著關鍵領域的市場需求問題,我們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能關起門來自己搞,還是要有合作合資問題,適當開點一點會加快這種發展。包括現在援外和工程承包怎麼結合起來,怎麼樣培育一些跨國公司,所以這些方面是需要下工夫的。但是對於企業來講就是認認真真把產品經營好,有改觀,有效益就是好事。

最后關鍵還是在市場化改革,要想構建一個可持續的發展能力的話,需要配套改革。上午劉偉講的是大的改革思路,但是從目前制約發展的首先還是制造業,制造業整個的發展環境是有問題的,信貸也好,資源也好,投融資政策也好,所以我一直主張投融資體制要繼續放開,要允許各種不同的經營主體有選擇的投。包括匯率要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效果非常好,不要配合美國給他一個升值,沒有必要,就認認真真尊重市場規律,該升值就升值,該貶值貶值,效果就已經很好了,企業也基本認帳。而且相對這兩年偏緊一點的環境,隻要把市場環境改造好了,企業反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加快轉型升級,效果會比你去重點支持一部分來的還快。匯率利率市場化涉及到人民幣匯率問題,靠安排解決不了人民幣匯率問題。當年和蘇聯東歐就是搞這種安排,那時候欠的帳永遠做不平,現在沒有必要做這樣走。小量起步也可以,在金磚國家裡推也可以,但是要試點。

另外是關於貿易摩擦問題,像歐美是沖著我們競爭力強的產品下手,哪個企業起來打你哪個,但是我們真正的被動還不在這裡,我們真正的被動是人家經常在場合拿出你的文件,對出口企業要支持多少錢,或者給創新型企業要貼多少錢,這些東西非常被動,我們現在也沒招。再一個,從骨子裡講,這些東西我們到底對它是什麼樣的看法,公平競爭要不要,還是要維持一部分重點企業優先發展,還有銀行信貸公開透明,確實值得我們研究。如果在有些方面調整調整,會變得稍微主動一點,不至於像目前那麼被動。貿易摩擦應對是另一套體系的問題了,就不多說了。

還有是國內統一大市場分為是一個大問題,我們現在老在說要鼓勵我們的企業創造更多的跨國公司,我在想一個公司國內貿易流通或者是制造業和流通業都不可能,跨一個省收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做到,怎麼培養出你的跨國公司來,所以制造業和流通業之間是有障礙,地區和省市之間都是有限制的,中國要想成為真正國際上的跨國公司,能不能把國內的問題先解決,允許企業跨省市收購兼並,允許制造業深入到流通業,流通業可以深入到商業,先把這些障礙打通一下,這也是屬於市場要素資源配置問題、市場秩序問題,有時候構建可持續發展上是需要改革的。短期看,構建一些新的競爭力也是比較明確的。關鍵還是在於重視,現在確實不能放棄掉外貿外資,對地方省市來講,他們就很清楚抓項目,抓一個外資,一個指標就上去了,再一個是抓出口,但是國家層面看覺得出口出多了反而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出口過去對於國民福利貢獻不大,那是以前,現在發現了這個問題,就要解決這個問題,如何構建競爭力,如何通過貿易的福利來使得國民收益更大一點。我就說這麼多,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彭亮、李海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