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房奴”奮斗目標:掙一點錢就蓋一點房子--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農村“房奴”奮斗目標:掙一點錢就蓋一點房子

2013年01月07日09:32    來源:蘭州晨報    手機看新聞

農村“房奴”奮斗目標:掙一點錢就蓋一點房子

  當越來越多的城裡人淪為“房奴”的時候,農村的“房奴”一族也在悄然壯大。與城裡人不同的是,農村的“房奴”既不會貸款也無法按揭,而是將四季的勞作,都牢牢地綁定在房子上。外出打工掙錢,然后回農村蓋房子,這成為許許多多的農村“房奴”一生的生活軌跡和奮斗目標,相比城市“房奴”,房子對他們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和希望

  掙一點錢蓋一點房子

  2013年1月3日,是趙永平返校的日子,等到下午3點鐘,父親打來電話,說老板又找到了新的活計,所以這兩天不回來了,還要再干個十幾天才會結束。趙永平失望地背起書包返回縣城的中學,偌大的家裡隻剩下母親張桃梅和80歲高齡的奶奶。

  張桃梅送走兒子,開始裡裡外外地打掃屋子。如果不是幾天前的那場大雪,讓村裡正在蓋房子的人家不得不停工,張桃梅是顧不上收拾自家房屋的,她每天都要去村裡蓋房子的人家幫忙。村裡蓋房子的人家很多,張桃梅幫完這家幫那家,自己家裡的活就全部扔給80歲的婆婆,老太太弓著腰喂豬喂牛喂雞,自己做飯洗衣服。

  “因為平時村子裡都沒有男人,隻有到年底,外出打工的人才會回來,才有勞力蓋房子,所以整個村裡蓋房子的人家都很集中。”張桃梅說。她每天幫完東家幫西家,但是並不能拿到一分錢的酬勞,在農村,這叫“變工”,為的是等自家蓋房子的時候,同樣得到其他村民的免費幫助。

  張桃梅的家在臨夏縣紅台鄉王堡社,房子算不上孬,但也算不上好。三間堂屋是她嫁過來不久后蓋的,將近20年了,還沒有能力翻修一次,但是院子四周的其他廂房,這幾年全部翻新了,以前的土坯房全部蓋成了磚瓦結構,牆面也都貼上了瓷磚。東廂房的屋頂還來不及打頂棚,房頂的椽子之間的洞雖然用報紙塞住了,風卻沒有擋住,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一股股的冷風就從鼻尖上“嗖嗖”地掠過。

  “等永平他爸回來了就打頂棚。”張桃梅說。她等的不僅僅是丈夫的決策和勞力,還有他手中的錢。這是個五口之家,除了80歲的婆婆和還在讀書的兒子外,其余的三口人都在為蓋房子奔波:張桃梅在家裡和村人“變工”,丈夫趙成柱和已經輟學的女兒趙紅萍,都在外打工掙錢。

  女兒趙紅萍今年21歲,已經在青海循化做了半年多的餐廳服務員。趙紅萍剛剛輟學的時候在臨夏縣城做過一段時間的服務員,每月隻有800元的工資,后來聽說循化的工資高,便去了青海,剛去的時候每月工資1200元,現在已經漲到1500元。兩天前紅萍打電話說如果過年不回家的話,工資會更高,張桃梅沒同意:“過年都不回來,那我們蓋房子有啥意思?”

  趙成柱從幾十年前起,就開始每年春節過后出門打工,夏收的時候回家割幾天麥子,然后又出門“搞副業”,一直到年底才會回家過年。運氣好的時候可以掙得多一點,運氣不好的時候一年還掙不回來1萬元。

  “掙了錢就蓋房子,掙一點蓋一點,要把這院子的四周都蓋起來,需要好些年。”張桃梅說。當然,她也很清楚,蓋好這些房子,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將近20萬的費用,需要他們付出更多的努力。

  農村人最大事情就是蓋房子

  張桃梅家的兩間西廂房也是近兩年才新蓋的,平頂磚房,鋁合金的門窗,牆面都貼了瓷磚。一間是倉庫,用來儲存一年收成的糧食,另一間是牛圈,圈著一頭牛,順便也關了幾隻雞,還堆放著一些務農的工具。

  “現在農村裡時興這樣的,大家都這麼修,如果我們不蓋,以后給永平連個媳婦都說不上。”對於自家“豪華”的倉庫和牛圈,張桃梅這樣解釋。趙永平今年18歲,在縣城中學讀高一,學習成績並不理想,考上大學毫無希望,但張桃梅堅持要讓兒子讀到高中畢業,為的是“多識幾個字,不要像自己一樣當睜眼瞎,以后若學個什麼手藝也能機靈些。”因為這幾年蓋房子幾乎花光了家裡所有的收入,趙永平上學的費用是來自於一位香港愛心人士的捐助。“紅萍上學的時候學費也是資助,后來不念了,就把原來給紅萍的錢也加給永平了。要不是有這個好心人資助,家裡也沒錢供他們上學。”張桃梅說,對此她感到很欣慰。

  “再有兩年書念完了,就該張羅著給說媳婦了。”張桃梅操心的是能不能在兩年之內把北面的房子也拾掇齊整,因為在農村,要想張羅一門親事,“看房子”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程序,女方家的七大姑八大姨會“組團”到男方家看房子,隻有所有的人都對房子的狀況感到滿意,這門親事才有可能成功。

  “現在娶個媳婦不容易,川裡的姑娘都嫁到城裡去了,山裡的姑娘都嫁到川裡了,山裡要娶個媳婦,房子蓋不好不行。”張桃梅說。隻有蓋好了房子,才有可能娶到媳婦,家門的香火才可能得以延續,日子才會延展出新的希望和奔頭。

  “對農村人來說,沒有比蓋房子更大的事情。”至少張桃梅是這樣認為的,為了完成這件重大的事情,一家人年年的勞作和所得,全都被綁定在了蓋房子上。蓋好的房子常年空置,因為房子的主人不得不繼續外出掙錢,然后用掙來的錢蓋更好的房子。但是形勢在變,社會在發展,剛蓋好的房子也許又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

  沒有人覺得這是一個怪圈。

  趙永平的二伯趙成梁家裡,由於孩子們都已成家,而孫子尚幼,眼前並沒有需要花費大力氣的地方,因此蓋房子成了唯一能做的事情。趙成梁已經給自己家裡的狗窩都貼上了瓷磚,現在,他正籌劃著將10年前才蓋起的堂屋拆掉,然后建一座磚混結構的二層小樓房。為此,年過半百的趙成梁和兒子常年在內蒙古打工,兒媳婦在農閑的季節也去縣城裡做一些零工,隻有趙成梁的妻子帶著兩個年幼的孫子留守在家裡。

  蓋房子是一生的生活和希望

  相比趙成柱和趙成梁,三大灣社的李祥林算是大功告成。他搶在2012年的最后一場雪到來之前,完成了剛剛蓋起來的新堂屋的打頂棚工作,以前老房子裡的塑料頂棚,這一次全部換成了pvc板,還挂上了1700多元的新窗帘,堂屋和陽台的地面全部都鋪上了地板磚,腳底下踩上雪,不小心就會打滑。

  “地板磚我應該鋪成防滑的,這真是個天大的疏忽。”李祥林站在陽台上,有些懊惱。他把整個陽台都用玻璃封閉起來了,因此在堂屋和院子中間,便多出一個透明的暖房來,擋住了風,卻不影響光線,讓堂屋裡顯得亮堂溫暖。

  “夏天的時候在這裡種上些花,這裡就變成一個花房了。”李祥林的妻子滿臉喜悅地說。為了新房子,一家人已經忙活了整整一年。房子是去年冬天開始蓋的,拆了以前的舊房子,一家六口沒地方住,就在院子裡用塑料篷布扯起帳篷,“太冷了,晚上睡覺頭凍得疼著呢,就用被子包起來睡。”為蓋房子,他們花光了多年的積蓄,為了給新房子添磚加瓦,李祥林60多歲的父親也出門打工去了,在一家工地看大門。

  現在,李祥林的新房成了整個三大灣社最氣派的,而事實上,他以前的舊房子也並不遜色,李祥林的父親年輕時是一位聞名十裡八鄉的木匠,把自家的房子蓋得雕梁畫棟,很是漂亮。在最近的20年裡,李祥林和父親已經將自家的房子整體翻蓋了3遍。“他們家好像每年都在蓋房子,人家住土房,他們蓋磚房﹔人家住磚房,他們蓋樓房﹔人家住樓房,他們又蓋起了城裡人的房子。”鄰居的言語之間流露的不知是羨慕,還是嫉妒。但這種相互之間的攀比,卻給每個人都帶來似乎難以承受的重負。

  支撐起李祥林永遠比村民們氣派的房子的基礎,是他沒有任何安全保障全憑運氣的打工所得。李祥林常年跟著一位四川老板,在西寧搞建筑。由於不是正規的建筑工地,平時工作起來沒有任何的安全保障,不管是多高的樓層,都不搭施工架子,直接從窗戶裡翻出去,懸在半空中作業。因為風險大,李祥林每天的工資比正規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要高出將近一倍。有一次在施工過程中從3層高的樓上摔下來,差點報廢了一條胳膊。

  “現在干的年成長了,自己也就掌握得住安全,風險也就小了。”李祥林並沒有打算換一個安全系數相對比較高的行當,相比起高風險,高回報更讓他不忍割舍,因為他打算再蓋一院更氣派的房子。

  “因為我有兩個兒子。”李祥林說,盡管他的大兒子隻有12歲,而小兒子才僅僅8歲。在他的眼裡,蓋房子就是一輩子主要的生活和希望,盡管沒有盡頭,但他卻樂此不疲。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