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真心實意落實“新非公36條”
新京報:有人認為正在推進的城鎮化是改革的突破口,你是否贊同?
夏斌:全球危機后,面對主要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中國外需減少趨於常態化,50%左右的高投資已不可能長期持續,因此選擇“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的戰略,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是否意味著城鎮化就是進一步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城鎮化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第一,農民要進城,農民工要像市民那樣,享受小孩幼兒園、學校、醫院、養老等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福利。有人測算,一農民工變市民,財政要掏8萬元,全國2.5億農民工,合計要掏20萬億元。即城鎮化意味著財政要拿出巨資。當然提高城鎮化率水平是個逐步的過程,分攤到當年財政的錢也是有限的。
第二,農民工進城后要在城裡住下來。住下來要有住房、要配有自來水、電、氣、道路、排污等設施。既要搞基礎設施建設,又要有錢投資。誰投?若政府資金不夠,民間資金能否投?政策又如何引導?這涉及“新非公36條”怎麼去真正落實的問題。
第三,農民工進城后要長期生活下去。要把妻兒、父母從鄉村接進城,就要有長期的收入。靠什麼?靠就業。全國除少數城鎮有條件去發展重大項目的第二產業投資外,廣大的中小城鎮更多的要靠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服務經濟。怎麼發展?主要靠民間資金,靠中小企業,靠稅收、金融等政策引導,靠降低各種投資門檻,取消各種行政管制。一句話,必須去真心實意地落實“新非公36條”。
決策者隻要是堅持改革,不動搖、不停滯、不倒退,那麼今后的財政絕不是捉襟見肘的問題,而是會暴露一個“大窟窿”,會不得不倒逼財稅體制進行一場大改革。當財稅改革進行到一定地步,收支缺口困境決定了,不得不從國企進一步提高分紅比例和出售部分國企股權為內容的“國退民進”改革中尋找出路。
新京報:那改革突破口在哪?
夏斌:下一輪全面經濟改革的方向應該是,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價格“兩大核心”改革為“突破口”,並以此推動土地征地制度、社會保障體系、財稅體制改革和國退民進四大重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