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世界經濟危機”會否在中國爆發?(網絡配圖)
中新社北京7月4日電 題:“第三波世界經濟危機”會否在中國爆發?
中新社記者 董冠洋
經濟趨緩、外貿不彰、債務攀升、股市低迷、樓市高燒,加之此前令人心有余悸的銀行“錢緊”,2013年行程剛剛過半,關於繼美國次貸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之后,“第三波世界經濟危機會否始於中國”的猜想旋即甚囂塵上。
對此,相關專家在北京明確指出,世界正在誤讀中國經濟,事實上中國目前正進入改革的新季度,自身新增長點明晰,不會成為世界經濟的“重大風險區”。
何為“危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斌告訴中新社記者,世界危機通常指貨幣危機、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一般表現為貨幣急劇貶值、金融系統崩潰、經濟運行崩盤、企業破產潮等,根本特征在於“完全失控”。依此標准,目前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離“危機”尚遠。
“如果哪個國家經濟增速達到7%還說有危機,我就不知道別的國家怎麼過的了”,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GDP增速是對一國經濟狀況的最直觀判斷”。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188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雖然在2012年末止跌回升“V型反轉”后再度掉頭下行,但基於中國經濟“仍有好牌可打”的研判,觀察人士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仍將保持在7%以上。
“當前中國經濟的增長點非常明晰”,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看來,中國經濟正在進入制度變遷的新季度,新經濟增長點包括准公共產品投資,包括城市建設、空氣清潔、水處理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鬆也指出,中國宏觀政策的回旋余地還很大,“有許多好牌可以打,比如城鎮化建設、鐵路投融資改革、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等,都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潛力。”
此外,專家們分析,中國圍繞著城鎮化、收入分配制度等事項的改革,也將創造新的消費和投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和空間。
在“唱空”中國經濟發展的論調中,資本和金融風險是一個重要論點。在以美國華爾街為代表的國際投資者中興起一種觀點,認為金融危機后中國的信用和債務總量在GDP中佔比大幅攀升,因此必將經歷的“去杠杆化”過程將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沖擊和動蕩。
今年5月以來,中國相對寬裕的流動性與銀行“錢緊”局面交織碰撞,特別是在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QE)政策的暗示下,資金撤離中國的擔憂似乎又給“唱空”者增添了籌碼。
對此,趙錫軍指出,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余額(M2)已破百萬億元大關,“如何利用好自己的資源才是當務之急”。在他看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所創造的價值絕不會小於資金流出的影響。
李稻葵亦強調,中國行將啟動的一系列改革將解決這一問題。他並建言下一步改革中剔除呆賬壞賬,保証資金正常流動﹔啟動地方財政重組,為其找到可靠、可持續的新稅收來源﹔同時為民營經濟大規模鬆綁,讓其進入准公共產品領域投資。
關於下半年的經濟走勢,趙錫軍認為其“寓於市場主體的發展中”。他強調政府應給企業掙錢的機會、促其放棄短視發展方式,在“誘之以利、曉之以理”中實現中國經濟轉型的“長期利益”和財政就業等“短期追求”的平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