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經濟學家答問錄”之一:怎麼看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

中國經濟換檔中速增長 全面超越發達國家機會來臨【2】

李海霞

2013年09月05日00:05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中國經濟三大難題: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金融風險

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階段,這是令全體中國人倍感驕傲和自豪的歷史性進步。然而,根據國際經驗,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后,發展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侯永志:毋庸諱言,中國現在也進入了矛盾多發期和凸顯期。

這些矛盾和問題來自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對外關系等領域,其中,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有這樣三大問題:一是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二是社會多元化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矛盾。三是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矛盾。

祝寶良:從當前經濟運行的態勢看,經濟運行中存在三大嚴重問題,表現在:產能過剩嚴重、房地產泡沫突出、金融風險顯現。

我國產能過剩行業已從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造船等傳統行業擴展到風電、光伏、碳纖維等新興戰略性產業,許多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5%,處於嚴重過剩當中。究其原因,有效需求不足不是當前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政府干預和國有企業改革滯后等體制性問題才是產能過剩的根源。”

其次,房價持續快速上漲,明顯超過居民承受能力,導致居民和企業熱衷於房產投資,從而對實體經濟產生了擠壓。“中國房地產的核心問題在於土地制度、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和依靠土地經濟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 祝寶良認為,“房地產問題嚴重壓縮了貨幣政策放鬆的空間,成為現階段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瓶頸。”

金融領域潛在的風險問題也不容小覷。在地方政府不能舉債的現行財稅體制約束下,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公司舉債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平台公司負債增長較快,預計到2013年,這項信貸規模總額將超過12萬億元,而這些負債中85%左右依靠出售土地的收入支撐借貸和償還。

王遠鴻:一是我國面臨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更加錯綜復雜。

二是我國擴大內需的戰略性結構調整任務更加緊迫。隨著入世、人口等紅利空間縮小,傳統競爭優勢特別是成本優勢減弱,而技術、制度等因素尚未發揮足夠的支撐作用,勞動力素質、創新能力、管理效率仍待提高,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結構調整和轉型既要化解過去高增長時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要為經濟實現更長期、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發展創造條件。

三是注意防范和化解日益累積的地方債務風險和區域性金融風險。

四是化解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長期以來,我國在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問題。

中國經濟發展核心動力是改革

展望2013年以及隨后幾年,中國經濟仍將處於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既要著力擴大內需,又要壓縮過剩產能,調整壓力明顯加大。

侯永志:一要切實轉變發展理念,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國民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和各環節。要通過完善政績考核制度,改變“以GDP論英雄”的想法和做法,引導各地走科學發展之路,形成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要切實推動結構轉型,傾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要通過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穩妥推進城鎮化,擴大內需增長空間﹔通過實施“營改增”等改革措施,加快服務業特別是現代化服務業的發展﹔通過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和新技術革命成果的廣泛應用,提升產業技術層次和國際競爭力,減輕產業發展對於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

三要以合理化收入分配關系為核心,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要建立科學的工資增長機制,提高勞動者報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份額﹔推進相關稅制改革,加大二次分配力度﹔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有效化解各類社會矛盾。

四要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在更大程度上分享經濟全球化的“紅利”。要優化進出口結構,更好發揮進口對提升國家整體國際競爭力的作用,著力提升中國在國際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要大力促進中國企業、中國資本走出去,擴大“中”字頭企業的國際影響力。

祝寶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的政策目標應該是切實處理好融資平台公司、影子銀行、房地產行業存在的風險,淘汰過剩產能,降低融資平台、產能過剩行業和房地產業的債務,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需要從加快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國有企業、要素價格、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入手。

從目前的改革條件和緊迫性看,應先推出行政管理體制、要素價格和國有企業的改革,其次推動金融體系的改革,然后擇機全面推動財稅和土地制度改革。

王遠鴻:一是處理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處理好韜光養晦和針鋒相對的關系。“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全球經濟結構調整機遇﹔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外貿可持續發展﹔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積極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堅決反對各種保護主義,推動建立良好的國際市場秩序﹔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努力營造與我有利的國際環境。

二是處理好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構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促進內外需協調拉動經濟增長﹔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推進改革攻堅,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加快拓展服務業新領域,大力發展服務業。

三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協調共進。將調整收入分配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加快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化政府職能,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事權范圍,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推進教育、醫療、社保改革,加快構筑社會保障網。

(責編:孫博洋、劉陽)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