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將成新一輪IPO主角(網絡配圖)
在過去6年裡,城商行板塊“后繼無人”。光大銀行2010年上市后的3年時間裡,滬深兩市IPO成功的298家企業中,沒有一家是銀行。
現在,銀行業再次走向舞台中心,成為IPO主角。中國証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4日,正在滬深兩市IPO排隊企業中,銀行數量達到14家,其中滬市主板12家,是主板申報上市數量最多的行業。
銀行業最賺錢
在本輪申報 IPO的銀行中,有6家是直轄市或省會城市的城商行,它們分別是上海銀行、重慶銀行、盛京銀行、杭州銀行、徽商銀行和成都銀行,中心城市城商行IPO沖動強烈。
銀行業下一輪IPO的熱潮並非偶然。2012年,上市公司利潤總額1.95萬億元,16家上市銀行的總淨利潤達1.03萬億元,佔53%,牢牢佔據上市公司總利潤的半壁江山。
而且,這一比例在最近三年是持續上升的。在2010年,這個比例不到40%。最近2年,銀行淨利潤在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佔比每年增加5個百分點。2012年滬深兩市盈利的上市公司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公司財務費用超過淨利潤的一半,這些公司被認為是在替銀行打工。
今年以來,銀行業利潤仍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已經上市的寧波銀行、北京銀行和南京銀行等三家城商行,今年一季度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3%、22%和15%,平均增速20%,約為同期GDP增速的2.5倍。
6月26日,興業銀行在投資者交流會上仍然信心滿滿地表示,即使像6月下旬流動性緊張的極端情況再持續一個月,對盈利的影響也隻有1%,相對於該行今年第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32%而言,影響確實很小。
實體經濟不振
與銀行業的盆滿缽滿相比,實體經濟則顯得萎靡不振。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匯豐中國制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48.3,創下近9個月新低。海通証券發布的一項指數也顯示,其5月值為4.02%,較4月份的5.31%下降了1.29個百分點,負增長率達24%,創下年內新低。這些指數創新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實體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
來自官方的數據同樣反映實體經濟的困境,增長放緩趨勢更為明顯。
2010年和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5.7%和13.9%,2012年增速隻有10%,增速下滑幅度約三成。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13年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率則下滑到9.2%,而今年的增速預期目標也隻有10%,與去年基本持平。從趨勢上看,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工業增加值增速可能在低位徘徊。
另一方面,2007年三家城商行上市帶來的財富效應,引導社會資本從實體經濟進入銀行業逐利。經過近6年的發酵,銀行業尤其是城商行(農商行)積累了充足的上市動能,需要通過IPO釋放。
在實體經濟不振的大背景下,一些法人股東甚至希望通過銀行上市來緩解業績壓力。如IPO上市成功,股東也有可能通過參股銀行獲得更多的授信額度。這些因素最終將銀行業推到了此輪IPO主角的位置。而城商行排隊上市潮,凸顯了經濟結構有待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