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四季度我國國際收支數據
國家外匯管理局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3054億元人民幣(折合498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含淨誤差與遺漏)順差4963億元人民幣(折合810億美元),國際收支繼續呈現雙順差格局。這也是我國國際收支自2012年四季度以來連續第五個季度呈現“雙順差”。
從全年來看,根據初步統計數據,去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11688億元人民幣(折合1886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5061億元人民幣(折合2427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26749億元人民幣(折合4314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高達2427億美元,較經常項目順差1886億美元大幅超出28.7%﹔而經常項目順差佔GDP(去年我國GDP總量約合9.38萬億美元)的比重為2.1%,較2012年下降0.5個百分點。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標准,當一國經常賬戶順差佔GDP比例超過4%時,被認為是外部不平衡的集中表現之一,近年來,我國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重正在不斷下降,2010年回落至4%,2011年降至2.8%,2012年進一步降至2.6%。
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計算,經常項目中,貨物貿易順差7088億元人民幣,服務貿易逆差1481億元人民幣,收益逆差2334億元人民幣,經常轉移逆差218億元人民幣。資本和金融項目中,直接投資淨流入3621億元人民幣。
>>分析
國際收支正趨於平衡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指出,由於人民幣看貶預期扭轉,下半年中國外貿虛增較明顯,套利表現突出,因此從絕對值來看,2013年國際收支較上年趨於平衡的勢頭有所扭轉,這顯示2013年受國內外基本面和政策面影響導致資本大量流入。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1931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則為逆差168億美元。
魯政委強調,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佔比增加,恰恰體現出人民幣的交易特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的國際收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趨近於均衡。“交易特性越高,市場也就越有能力自動出清。”魯政委預測,今年人民幣的交易特性還會變得更強,資本和金融項目很可能迅速出現逆差,經常項目順差也會減小。(記者馬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