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白陽--走基層讓我經歷了一場心靈洗禮
1月27日下午,作為新春走基層北路小分隊的成員之一,從北京奔赴山東高密,開始了為期一周的採訪報道。作為一個入行不久的年輕記者,這次走基層讓我經歷了一場深刻的心靈洗禮。
城裡的“年味兒”已經越來越淡了,可高密的年俗還完整地保留著,鄉親們仍然按照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方式過年。大年三十那天,我跟隨老聶一家從清晨忙活到半夜,一起挂燈籠貼春聯,一起上墳祭祖,一起吃年夜飯守歲。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從這承傳了千百年的民俗裡,看到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走基層還是一堂生動的“走轉改”業務課。在總社機關待久了,習慣了和新聞官、專家學者打交道,下基層前我其實有些犯怵,擔心語言溝通有障礙,擔心下去找不到故事。但事實上,中國老百姓是最朴實的群體,隻要你主動走近他們,他們就會真誠地接納你,向你傾訴他們的故事。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老鄉家蹲點的這幾天,不是每個故事都能變成稿件,但從老鄉身上,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機關病”,學會了如何真正地沉下身子,傾聽群眾的聲音。今年的新春走基層雖然已經過去,但我時刻准備著再出發,去追逐、記錄每一個旅途中的百姓故事。
記者孟菁--親身感受中國老百姓的平凡與偉大
這個除夕,我是在一趟春運臨客上度過的,往返八千裡路,跟拍一對年輕的列車員夫妻。這次下基層跟拍採訪,與自己平時採訪感受完全不一樣,列車員吃什麼,怎麼睡,每個班兒連續工作幾個小時……我親身感受到他們有多累,深夜站台有多冷,車廂裡有多擠,一節節車廂“捋”下來要出多少汗、要面對多少詫異的目光……這些都是普通採訪做不到的。隻有親眼去見、去聽、去體會,才有真知﹔也隻有這樣設身處地換位思維才能從被採訪對象的角度去寫。
在基層很多工作崗位上,一個心思認准了就堅守幾十年的人很多,他們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中尋找著快樂。我採訪的兩位主人公都是80后,春運期間,他們很苦很累,但也有自己的快樂與幸福。“以人民為師”這五個字聽過很多次,但這一次感覺特別強烈。親身感受中國老百姓的平凡與偉大,這是我的巨大收獲。
記者張媛--“走基層”的意義,不僅僅是改作風、轉文風
在辦公室坐久了,會逐漸認為這就是整個世界,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自己,逐漸融合並固化成一方天地,日復一日生活在這樣狹小而固定的空間中。思維模式的僵化還不是最可怕的事,那種年少時對生活、對社會、對世界的激情和好奇,在歲月的流逝中被逐漸消磨殆盡,而后形成的冷漠和麻木才是對一個記者無論在職業生涯,還是在整個人生來說,最具毀滅性的打擊。
在我看來,記者“走基層”的意義,不僅僅是轉文風、改作風、寫稿子,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義,是去感受祖國每一片土地所獨有的文化氣息,去體會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內心深處的喜悅、哀痛和呼喚,去重新激發自己對人、對社會的關懷與熱情,去尋找自己那顆被俗世塵埃蒙住的赤子之心。
民情,用雙腳丈量﹔民生,用心靈感受﹔激情,才會被點燃。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