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是所有制造業大國都面臨共性難題。如何化解,需要有國際視野。
在全球化時代,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不僅僅要考慮到國內產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更要考慮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經濟聯系。
產能國際轉移的實質是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組合。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歷了五次大的產業轉移,也是五次產業升級與消化過剩產能的過程。通過產能轉移,產能輸出地和輸入地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就輸出地而言, 體現著向產品高級化和高附加價值化發展。就輸入地而言,通過接受國際產業擴散,能加快本國工業化進程,完成原始積累,緩解就業壓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歷過200多年的探索,國際上已形成兩種產能國際轉移模式。一是基於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指導下的日本“邊際產業”轉移模式。二是基於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指導下的美國“比較優勢產業”轉移模式。
比較與借鑒,中國產能海外轉移既可走低端道路又可走高端道路。
低端道路──通過“邊際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獲得資源、合理避稅、消化過剩產能和轉移碳排放。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
“邊際產業轉移型”區位選擇。即將邊際生產成本已惡化的產業轉移到東南亞、非洲、南美、東歐等國家,以消化過剩產能。這主要涉及機電行業和輕工服裝業的加工貿易行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市場尋求型”區位選擇。一些行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制造等,盡管產能在國內是負擔,但像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盟國正處於經濟發展期,在城市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較大需求。
“避開貿易壁壘”型區位選擇。將出口依賴度較高的產業向那些擁有出口免稅區的國家轉移。如剛果政府正計劃建造4個經濟特區,剛出台的經濟特區法律,賦予投資者多種優惠,中國如果將外貿加工產業轉移出去到這些國家,可以實現“雙贏”。
“資源尋求型”區位選擇。選擇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合資合作,以形成戰略資源和能源穩定供給帶。能源方面, 中亞應重點選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為主, 在中東以伊朗為主、拉美以委內瑞拉為主。礦產資源方面, 應該選擇印尼、越南的錫礦, 南非的黃金、鉑金、釩, 澳大利亞的鐵、鋁、鎳, 拉美一些國家如巴西的鐵礦、秘魯和智利的銅礦等。
高端道路——通過“優勢產業”向歐美發達國家擴散,以獲得技術、銷售網絡、規避“雙反”和主權財富保值增值。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
“品牌和技術尋求型”區域選擇。投資歐美國家的優質資產,以獲得國際知名品牌和技術。全球著名品牌主要雲集在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芬蘭等國家,他們掌握著某些產業的核心技術。品牌投資能夠利用較少的資金和技術投入獲取一個較高的起點,適合於急於進入國際市場的生產型企業。例如,雅戈爾利用品牌投資模式成功進入歐美市場,最終樹立自己的知名品牌。
“市場網絡獲得型”區域選擇。中國“比較優勢產業”走向發達國家,以獲得全球銷售網絡。我國“比較優勢產業”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部分傳統優勢產業, 如中醫中藥、古典園林、傳統食品等,是我國專有,任何國家都無法仿造的。二是已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產業,如已入選世界品牌百強的23個品牌(如國家電網、海爾、聯想、五糧液、中石化、鞍山鋼鐵等)。這些產業能夠基於產品優勢在發達國家市場上競爭,通過競爭能獲得中國品牌企業在發達國家的銷售網絡。從國際環境看,目前歐盟應該是中國“比較優勢產業”走出去的最佳選擇。
“規避雙反型”區位選擇。通過委外加工、國外辦廠的方式,應對來自貿易壁壘的挑戰。自2004年加拿大首次對我國燒烤架產品發起“雙反”調查以來,連續十幾年中國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7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為了規避“雙反”,國內企業可通過委外加工、國外辦廠的方式,應對來自貿易壁壘的挑戰。如澳大利亞就是我國光伏過剩產能轉移出處。由於澳洲沒有光伏生產企業,中國企業不會面臨與澳本土企業的競爭,不會產生類似歐美“雙反”的貿易摩擦,也有效轉移了中國光伏產能過剩問題。
“主權財富保值增值型”區域選擇。以“債權變股權”方式走進發達國家實體經濟,以實現主權財富保值增值。截止2013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了3.82萬億美元,其中1.3萬億美元是美國國債。隨著美元不斷貶值,國家財富在不斷縮水。有必要創新和調整中國對美國投資債券的思路。近年來,各國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策略都在變化,逐漸從傳統的政府債券投資演變到兼做股票投資。新加坡淡馬錫有38%的資產組合為金融類股權。我們可借鑒新加坡淡馬錫經驗,可以通過把債權轉換為股權,實現對歐美金融投資轉換為對實體經濟的投資,這既能解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問題,又能回避主權財富基金直接投資的敏感。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
《金台觀察》專欄是由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及外部專家聯合撰寫的短篇評論,提供具有洞察力的關於中國經濟、商業趨勢的解析。投稿或有關於文章的任何意見請聯系cy#(換成@)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