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境外一些機構與媒體對中國經濟發起新一輪“唱衰論”,妄圖影響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發展的主流預期。究竟是哪些人對“唱衰論”樂此不疲?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發展大勢怎樣看?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每逢中國有重大政治活動時,唱衰論便會沉渣泛起,不斷翻炒“金融風險爆發論”、“經濟硬著陸論”、“改革緩慢論”、“中國崩潰論”等。近來,一些人競相拋出“中國經濟增長失去動力,地方債務、影子銀行等問題將集中爆發”等觀點。實際上,這與以往的唱衰論調如出一轍,了無新意。
例如,2013年8月,有人判斷中國經濟增長難達目標,系統性金融風險將爆發,依據是“錢荒”等事件出現,加之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不及預期。然而,這種局面在第三季度迅速扭轉,經濟增速達到7.8%,實現止跌回升。全年經濟增速為7.7%,超過年初7.5%目標。年底,審計署公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7萬億元,風險總體可控。
研判中國經濟發展,應該看大勢、觀主流。《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進一步顯示,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就業持續增加,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商務部數據透露,今年一月份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實現兩位數增長,外商對中國經濟信心不減。
此外,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尚未結束,區域發展回旋余地大,中國消費潛力被普遍看好,這些都為今后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明確要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隻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就集中精力抓住轉方式、調結構不放鬆。一系列改革舉措,穩定社會預期,讓市場吃了“定心丸”。
是哪些人時不時發出唱空中國的聲音呢?這些人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國外政客,擔心中國經濟發展動搖其國際地位。二是專家學者對中國情況了解片面,僅憑經驗和數據主觀臆造。三是投機機構和個人,試圖從唱空中國中獲利。
“不要聽信境外唱衰中國的論調,他們並不掌握中國的情況。”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近日表示,2014年是加快改革的一年,相信經濟是樂觀的。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經濟學家林毅夫也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下滑,主要是國際經濟疲軟造成的。針對地方債務危機,他說,有很多討論是危言聳聽,地方債務還在可控范圍內。
事實上,除了唱衰論者“棒殺”外,國外一些機構和個人也會不時“捧殺”中國經濟,例如通過刻意拔高,稱中國是“全球復蘇的火車頭”,其核心是希望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須知,當前中國經濟佔全球比重不到10%,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而恰恰是那些抱怨、指責中國的人在回避自身責任。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核心,中國需要一定的發展速度,但這種增長速度需要與增長質量和效益相協調。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中國經濟正處轉型升級過程中,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相比前些年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今后一個時期或保持中高速增長,這兼顧了需要與可能。
中國經濟已然成為一艘巨輪,一舉一動都會引人注目,類似興衰論調或長期存在。但隻要不帶偏見,就不難感受到中國改革見真章、動真格的決心,也不難感受到國際社會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