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12月11日晚,電視機前看《奔跑吧兄弟》的觀眾都變成了“柯南·福爾摩斯·狄仁杰”。
接連兩期的節目,奉獻了《奔跑吧兄弟》從第一季至今最燒腦的兩期。“外族人”和“繼承人”的“家族復興之戰”,伴隨著在神秘古堡的“殺人游戲”,上演了一場智商的較量——不過,這其中更考驗的,其實是“友情”的濃度。“殺人游戲”更適合熟人圈子玩耍的常識,玩家們想必都了然於胸。新鮮到令所有粉絲眼前一亮的這期特輯,應該會再成為一幕經典。
說到“跑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撕名牌”。作為這個節目的標志,從第一季“撕”到第三季,關於“審美疲勞”的擔憂,業內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但這從來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游戲好不好玩,並不在於玩什麼,而在於跟誰玩,怎麼玩。從這一點來說,在國產綜藝領域,《奔跑吧兄弟》已然做到了透徹和極致。
一場恰逢其時的“全民燒腦”
粉絲集體變身福爾摩斯掀起熱烈討論
“燒腦”在影視劇領域,一直是個熱門標簽。但對於電視綜藝來說,“燒腦”必須來得水到渠成。因為電視媒介面對的是更廣泛數量的大眾群體,各種年齡,各種學歷,各種職業。他們對“燒腦”的接受度參差不齊,綜藝節目不管是對嘉賓本身,還是對觀眾而言,都需要一定的情感培養周期,在“我跟你並不熟”的語境下,“燒腦”元素的過度呈現,往往會給人“到底什麼鬼”的一頭霧水
許多網友評價,本季《奔跑吧兄弟》增添了很多燒腦的元素:如果說在洛陽“燒”的是鄭愷的腦子,那麼在西安則“燒”的是全體跑男的腦子,這次居然“燒”起了所有跑男粉絲們的腦子。可是從觀眾們的熱烈反饋來看,並沒有“到底什麼鬼”的集體疑惑,反而集體變身“柯南·福爾摩斯·狄仁杰”,加入了一場全民熱議。在互聯網上,各種“分析貼”層出不窮,據說遠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霸都加入了這場燒腦游戲。
一年多來,通過超過30期的節目,《奔跑吧兄弟》的七隻從相識到默契,實現了從“撕名牌”低階到高階的一路升級。對粉絲們來說,也是亦然。這種遞進的熟悉,可以讓節目線索得到豐富聯想,而這種豐富性,又進一步加強了內容的延展性和發散性。不知道那句明明來自SHE《中國話》的歌詞“多少年他們苦練中文發音和文法”,居然被劍指學霸鄧超時,多少網友泣血抹淚:怪隻能怪,鄧超和他的“we are 伐木累”太深入人心了!
當然,節目組並非為了燒腦而燒腦。第三季第七期也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在預設中,它本不是一期單獨的節目,而是第六期其中一個環節,只是最后在拍攝時的效果超乎了節目組的意料。本期節目編劇王璐介紹,“因為拍攝緊張,我們節目組成員沒有什麼業余生活,最大的休閑就是殺人游戲了,而這種游戲就是越熟的人在一起越好玩,雖然我們從第二季就想過融入這一元素,但MC們也有一個熟悉彼此的過程,我們認為到了第三季是比較適合的。真的沒想到大家在一起火花這麼多,興致這麼高。”
對細節堪稱極致的挖掘
翻遍SHE的歌詞找到一句“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
一檔綜藝節目的精致與粗糙與否,不在於嘉賓有多大牌,場面有多恢宏,能打動人心的,唯有細節。一直以來,細節對於綜藝敘事的重要性,已是業內的共識。在《奔跑吧兄弟》的常駐七隻和飛行嘉賓身上,節目組的挖掘堪稱做到了極致。
既然第七期節目的口碑如此之好,那麼還是以這一期節目為例,來詳談《奔跑吧兄弟》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如果說“身高差”“紅顏禍水”之類的線索提示,還只是停留在相對的表面,那麼,“上海讀書”“多少年他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這兩條線索,尤其是后面一條這“神來之筆”,足見節目組下足了功夫。
本期節目編劇王璐介紹,“呈現在節目中的細節,不能是無效線索,但一下子就能看出來也不好玩,所以每次我們都用大量的功夫去搜索嘉賓之間的交集。《中國話》的那句歌詞,其實是我們把所有SHE的歌曲都翻了一遍,當時看到這句歌詞我們特別激動,這首歌有一定的辨識度,但同時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鄧超﹔還有一條線索是去上海求學,馮紹峰、陳赫和鄭愷,他們也是存在交集的。所有的這些信息,可以幫助大家推斷,但也不能就此完全否定掉一個人,這就讓節目走向擁有了很多的可能。”
知乎網友“范某人”如此評價道,“撕名牌”環節可以說是跑男的重點核心項目,但撕名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撕來撕去,它需要團隊的配合和集體作戰能力,配合靈活的反應能力和應激能力,這個游戲其實能反映出很多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它可以經久不衰的原因。人們最愛看什麼?一個簡單的游戲也許會膩,但一個涉及人類心理活動的游戲呢?永遠不會衰竭。因為人心是人類最好奇最想要窺探的地方。就像為什麼猜拳游戲延續了好幾個世紀都保留下來?這些都取決於你對TA的判斷,正因為一切的不確定性因素存在,才使得這個游戲變得看點十足。
被慣性認識誤讀的綜藝“編劇”
“如果寫出一個能說服他們配合我們演的劇本,那得什麼級別的?”
對於綜藝節目的“編劇”,傳統觀念都有一個認識誤區,以為所有的呈現都是按照一個既定的劇本在進行。這期精彩的“燒腦特輯”尤其是第七期節目,也讓一些網友心生疑惑:這些跌宕起伏的推進,真的是自然發生的嗎?節目編劇王璐回應:“第七期原本只是第六期裡三個游戲之后的第四個環節。萬一第一輪中外族人就用毒藥把一個繼承人out了,另外一個被投票出去了,可能就結束了。這種情況我們設想過,但呈現在第七期中的,就是游戲推進過程的自然發生。”
王璐介紹了這樣一個幕后花絮:當天節目拍攝完畢之后,已是凌晨兩三點了,連續錄制了將近20個小時的“繼承人”李晨和鄧超,還不肯離開現場,他們一直在復盤,認真回想每一步,試圖找出答案:他們到底是如何差點輸掉了游戲的。
關於“編劇”和“劇本”的大眾認知誤區,王璐也有話要說,“以往國產綜藝裡隻有編導。從《奔跑吧兄弟》這檔節目開始,我們借鑒了韓國模式,編劇和導演是分開的。導演更注重現場執行,編劇則側重內容策劃。很多人都以為編劇就是編寫劇情的人,在韓國,編劇叫作家,負責寫出游戲的設定,而和劇情無關。我們手上所謂的劇本,其實是一個流程,這裡面只是涉及了場地、規則、以及pd發布任務時所要說的話。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寫出一個能說服超過7個以上的明星配合我們演的劇本,那得什麼級別的?他們絕對不會去參與一場有既定結果的錄制。其實,也正是因為玩游戲的人足夠投入和真實,觀眾才會有代入感,才會產生足夠緊張和刺激的感覺。”
游戲能玩出火花,和編劇團隊設定的規則和邏輯之嚴謹緊密相關。從第一季開始就參與《奔跑吧兄弟》編劇工作的王璐介紹,“編劇是慢工出細活。除了海量搜索嘉賓關聯信息,我們會更多留意各種類型的電影和小說,不斷去分析哪些元素可以融入游戲環節。中國每個城市的人文風情差異都很大,為了做到因地制宜接地氣,我們每次踩點也會特別結合當地特色。而且,這檔節目的觀眾涉及各個年齡層次,每策劃一個游戲出來,我們都會充分考量不同的年齡層看了會是什麼效果。”正是因為兼顧了所要的主要元素,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每一期節目播出后,都能激發觀眾的廣泛共鳴。就比如第七期節目之后,網友們紛紛表示已經迫不及待呼朋喚友一起來“組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