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首批房貸將迎來清款大限。在10多年前,國家大面積施行住房貨幣化政策,同時銀行開始對居民住房貸款“開閘”辦理。從本世紀初開始到2003年前后,我國迎來第一波房貸高潮。當時的住房
貸款期限基本以10~15年居多,如今10年即將過去,很多首批房貸族也將進入無債一身輕的狀態。
一些媒體在轉載此新聞時,還心情愉悅地算了一筆賬,十年前房價多少,目前增值多少,貸款本金和利息支付了多少等。從賬面上看,第一批貸款買房的人,雖然支出了一筆不菲的利息,但卻擁有了一筆數倍於原房價的資產。這確實是一筆賺大發了的買賣!由此甚至可以得出結論:當年按揭買房,確實是一件明智之舉。這十年的“房奴”不僅當得愉快,而且值。
但事情往往經不起細細琢磨。從數字上看沒錯,但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筆賺頭只是無法兌現的紙上富貴,除了偶爾在與人聊起時,可以面帶苦笑地向人炫耀“這房子比買時漲了好幾倍了”之外,便再無別的用處,因為如果不把房子賣出去,這筆增值的“錢”跟他們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如果隻有一套房,房價就是漲了一萬倍又有什麼用?當然,他如果執意要當一個沒有房子住的“有錢人”的話,就另當別論。而真實的情況是,如果他把房賣了,想用賣來的錢再買和原來這間房條件一樣的房子,則不大可能。不知道這增值,與他們究竟有什麼關系?
當然,也有部分“先知先覺者”或因別的原因擁有二套或三套房者,因此獲了利,但這並不是廣大消費者的常態。因此,僅憑一個非常態的似是而非的現象,來推論出一個斬釘截鐵的結論,是不靠譜的。而由這個不靠譜的結論來論証“房奴的幸福”,顯然不客觀。這種論証方式,頗有點像當年房產商和銀行以及媒體為了鼓動人們去貸款買房而謅出的“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故事一樣,僅是一種廣告宣傳。
其實,無論是住房貨幣化政策還是按揭貸款政策,實施多年來,對改變城市面貌和人民的居住條件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利弊功過與是非,都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輕易概括的。簡單地肯定與否定,都不是客觀和負責的態度。它在解決城市發展建設的資金,以及拓展民眾的居住和生活水平上,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它將所有人無差別地定為商品房的消費者,在公租房和經適房等建設方面的欠缺發展,也越來越受到詬病。而許多人為了供房節衣縮食犧牲其他方面的消費,從客觀上講既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也影響到了人們的幸福感指數,這些都是不容否定的事實。而唯房是重,房產為唯一投資渠道的畸形理財觀,對國計民生的影響和民眾的滿意度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近年來出台大量嚴格的調控措施,也是為了使房產市場能夠健康而順利地為民眾的生活服務,而健康的標准,便是廣大消費者都在痛感並不強烈的情況下,居者有其屋。近兩年,調控的效果已初見成效,但遠沒有達到能夠鬆懈和奔走相慶的地步。
首批房貸者還清貸款,這並不簡單是個值得興奮的新聞。總體而言,目前樓市的低迷,並不是價格的下降,而只是漲勢放緩。高房價依舊還在毀滅人們的愛情和夢想。很多人還在睜眼就欠銀行幾百元的陰影裡,過著“不敢娛樂,不敢旅游,不敢生病,不敢跳槽,不敢失業,甚至不敢要孩子”的生活,這種被房子征服,切斷了所有退路的生活,並不會因為少數還清了貸款的購房者,而徹底改變。公眾最害怕的,莫過於這條新聞被誤讀成為“利好”,而使調控政策受到衰減和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