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代銷產品頻現事故 問責謎團難解【2】--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銀行頻道

銀行代銷產品頻現事故 問責謎團難解【2】

”  某些中資銀行干部,隻對上負責,把買單制拿來為我所用,自成一套,量化各種指標,下達指標層層加碼,有意夸大該營銷制功效,小覷風險隱患。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理財產品已經不僅僅是攬儲工具,作為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頭戲,銀行理財產品量的擴張不可避免,但對於理財產品的監管也需跟上。
2012年12月28日08:33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問責謎團難解

  在代銷業務中,銀行代銷產品與銀行沒有權利義務關系,即便是發生兌付風險,投資者找到銀行,銀行也無需擔責,這正是商業銀行熱衷於開展各類信托、債券等業務的原因所在。

  然而,廣東知明律師事務所律師崔小平指出,商業銀行代銷產品,合法性是其審查義務。

  “如果銀行在出售過程中出現了違規行為,如過度營銷、許諾收益,風險提示不夠,或把產品賣給了不符合規定的投資者,如果發生糾紛,應由法院來裁定銀行和投資者分別需要承擔的責任的比例。”接近監管當局的知情人士透露。

  深圳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也認為,如果銀行參與產品設計,或者主動通過信托公司發行產品,銀行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此外,如果合同有約定,或銀行銷售時有意誤導,則也需要承擔相關責任。

  銀行監管專家介紹,從國外情況看,如果出現此類案件,商業銀行會從操作性風險的撥備中出資賠償投資者,用以維護銀行信譽,然后再向肇事者和肇事機構追查賠償。而監管部門必將對商業銀行出現此類風險失控事件處以嚴懲,例如:高額罰款、暫停新業務和機構的拓展等。

  “銀行內部應完善針對第三方代銷的一套流程、制度和規范,將銀行代銷、銀行和客戶、銀行和第三方,特別是信托公司的關系,進一步理順、澄清、明確,避免出現這種法律上很難界定的糾紛。”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

  理財產品淪陷暴露體制考核缺陷

  日前,一款充滿爭議的理財產品讓某銀行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另據媒體報道,隨著部分銀行相繼出現理財產品銷售糾紛,銀監會通知銀行全面排查代銷業務。雖然目前尚未對上述銀行的該款理財產品作出定性,不過近來,百姓對銀行營銷的保本或不保本的保險理財產品,乃至各基金理財產品,心存疑慮,沒有好感。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是,一些銀行客戶經理在營銷理財產品時已沒有道德“底線”,以致嚴重損害了銀行形象和聲譽。

  讀者不禁要問:一些銀行客戶經理為何在營銷理財產品中屢屢不講德道“底線”?一位銀行人士一語道出了天機:主要是利益驅動,高額的提成所致。

  其一,營銷可以提成,營銷越多,提成越多。眾所周知,銀行產品是一種特殊產品,是注重配套服務的,但不知何時起,一些中資銀行採用買單制的考核方式,把銀行產品與員工個人經濟利益挂上了鉤。在高額提成的誘惑下,一些銀行對私客戶在營銷理財產品過程中,包括代銷各類基金、保險理財等產品,肆意夸大產品“預計收益”和“分紅”水平,誤導和忽悠客戶做“一錘子買賣”並不奇怪。從銀行已出現的風險問題來看,在所謂的“按勞計酬”掩護下,缺少必要的法規機制監管。

  其二,管理者用“砸錢”換“政績”。一位資深銀行業人士直言不諱地指出,“過去,沒有採用買單制考核,營銷人員完成業績照樣很好,而現在推行買單制考核,反而問題多多。”

  某些中資銀行干部,隻對上負責,把買單制拿來為我所用,自成一套,量化各種指標,下達指標層層加碼,有意夸大該營銷制功效,小覷風險隱患。

  實質上,在這種買單制考核的背后,干部並不承擔真正的風險,真正的風險還是由營銷人員,以及全體員工和銀行信譽來承擔。所以,用“砸錢”方式來換取“業績”和“政績”,不僅反映出干部“功利”的一面,也反映出現在銀行考核機制上的一大弊端。

  由此可見,部分中資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屢屢突破德道“底線”,除了一些營銷人員不講職業道德外,銀行的考核制度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此,我們有理由提出質疑: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中,還有多少類似於糾紛投訴的產品沒有“引爆”?

  銀行天天講隱患講風險,而風險恰恰來源於營銷和分配的所謂“激勵”制度,這也反映出現在我們中資銀行在發展上的“急功近利”。所以,近來銀行理財產品投訴糾紛事例增多告訴我們:除了對銀行理財產品包括代銷理財產品嚴格監管之外,還應對一些中資銀行營銷採用買單制考核模式進行評估,實行監管,隻有從源頭管起,才能確實維護銀行信譽。

(責任編輯:曹華、賀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