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深入和利率市場化加速,銀行業面臨的不確定性明顯加大,除信用風險外,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也有所上升,需高度警惕、小心應對。
從信用風險看,2013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維持了“雙升”態勢。其中,不良貸款率為1%,比2012年末上升0.05個百分點。上市銀行表現略好於行業平均,除少數幾家銀行高於1%外,大部分銀行均在1%以下,整體不良率為0.93%。與不良率變動相對平穩不同,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的增長則明顯較快。從2011年開始,不良貸款出現反彈,並在2012年下半年之后加速上升,到2013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5921億元,全年新增99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考慮到2013年銀行普遍加大了壞賬核銷力度,實際新增的不良可能要更多。
進入2014年之后,資產質量惡化的趨勢並未扭轉,局部行業、局部地區的風險暴露仍在繼續擴大。分產業看,目前的風險主要集中在周期性行業(主要是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佔全部不良貸款的比重接近60%。制造業中,機械、金屬加工、紡織及服裝等等,均是需要關注的領域。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房地產業,不良率低於平均水平,並相對穩定,短期內不會是主要的風險來源。在區域分布上,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仍是信用風險的高發地,這與其產業結構高度相關。
除傳統的信用風險外,因利率市場化加速和業務結構調整,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也明顯加大。2013年6月末的“錢荒”就是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曝露的典型案例。去年下半年以來,人民銀行完善了流動性調控工具,銀行也加強了對相關風險的管理,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狀況有所改善。但在內外部環境影響下,市場利率仍處於較高水平,且波動性明顯加大,再考慮美聯儲QE政策退出可能帶來的影響,未來的不確定性不小。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風險中樞的上移。
總體上來講,盡管相對於銀行的應對能力(撥備覆蓋率較高、資本也較充足)而言,目前的風險仍在可控范圍,但仍應對其未來發展變化趨勢保持高度的關注。並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出台措施,以避免單一事件上升為局部、系統性風險。具體有以下幾方面建議。
第一,適度提高風險容忍度,繼續夯實銀行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隨著經濟結構調整逐步深入,部分行業、局部地區甚至部分金融機構出現某種程度的風險是正常現象,也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必要途徑。應適當容忍風險暴露,在強化銀行撥備要求的同時,更堅決地加快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揭示和處置。
第二,宏觀政策應保持穩健,在調結構和防風險之間尋求平衡。為消解相關風險,貨幣政策有必要保持相對穩健,以約束信貸的進一步擴張。但在此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政策的靈活性,及時遏制局部風險的演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應適時、適度運用穩增長手段,避免金融風險升級,並扭轉市場預期。
第三,商業銀行需加強對風險的防控和管理。一方面應合理統籌,實現對過剩行業的有序退出,避免因過快抽貸引發新的風險﹔另一方面,應拓展不良資產處置渠道。在這方面,除嘗試不良資產証券化外,推進產融結合,通過直接、間接參與抵債資產運營來提升資產價值,也是可選擇的路徑。當然,這需要銀行在體制方面進行積極的創新。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
《金台觀察》專欄是由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及外部專家聯合撰寫的短篇評論,提供具有洞察力的關於中國經濟、商業趨勢的解析。投稿或有關於文章的任何意見請聯系cy#(換成@)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