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壞消息終究還是來了。各家銀行的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都在出現明顯的上升,而証據就在2014年的銀行中期業績報告中。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6944億元,較去年末增加1023億元,新增規模已超過2013年全年992億元的增幅﹔不良率也在上升,年中已經較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增至1.08%。這些不良資產額尚未包括已經做核銷處理的部份,以及經過打包轉移的部份,如果加上這些,今年上半年的銀行不良貸款額更將大大超過市場的預期。
好在近幾年高速發展所積累的相當多的拔備和資本金,使銀行可以基本消化新產生的不良貸款。但隻要審視過去,我們就可以發現,未來銀行信貸投放所面臨的問題才是更可怕的事情。
銀行的信貸風險自去年就已露出端倪。在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銀行為彌補貸款投放不足,甘願把貸款作為民間融資的基礎資源,最終導致以鋼貿為首的聯保互保貸款在去年開始爆發大面積的逾期。究其原因,是長三角地區長期依賴的經濟基礎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民間融資利率居高不下,使得銀行偏面追求利潤而過度信貸投放所致。而潮水褪去時,銀行惹得一身傷痛。
今年以來,為控制風險,各銀行紛紛制定信貸禁止或限制的行業名單,這是銀行基於市場現實情況做出的正常反應。按照這份名單,目前隻有極少數行業可以列為銀行支持類授信業務。
銀行主動收縮信貸后,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首先是資產負債率高的行業會受到直接的沖擊,進而影響銀行不良貸款進入新的上升周期。其次是銀行基於貸款投放的利潤會出現下滑。最后就是導致市場利率進一步降低。
經過10年高速發展,中國絕大多數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且產能過剩的行業資產負債率已超過120%。去產能和去庫存都是傳統行業面臨的嚴重考驗,就連10年中一路攀升的房地產價格也在今年下半年出現了鬆動。銀行是依附實體經濟而生存的,隨著產業過剩和去庫存現象蔓延,銀行信貸也存在投放過剩和去庫存壓力,產生“惜貸-不良貸款上升-進一步惜貸-不良貸款進一步上升”的惡性循環。
現在中國銀行的資產已經超過120萬億元,按照銀行過往的業績提升路徑,主要是依靠信貸增量的投放。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如此龐大的銀行資產已經無法再通過信貸擴張來實現增長,信貸資源將不再成為緊俏商品,貸款難將長期困擾中國銀行業。
邏輯在於,在經歷前30年高速發展之后,中國經濟正進入中速或中低速發展期,很難再現以往的發展速度,以投資為主體的經濟發展之路正在讓位於其他經濟形式,慘酷的生存環境將逼迫銀行不得不重新審視過往的信貸政策。銀行未來幾年將釋放出更多的廉價信貸資源,更為艱難的轉型之路將從此拉開維幕。
更加挑戰的是,近年來銀行業保守的監管政策,使得銀行的金融轉型之路早就讓渡給其他金融市場或行業,如股市、証券、信托、互聯網金融等。與這些已經市場化的金融機構進行新的競爭將使銀行失去行業龍頭地位,市場化人才缺乏是銀行發展的最大隱患。
銀行終究會成為中國經濟不合理的貸幣擴張之路買單者。
(作者系中國光大銀行上海分行徐匯支行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