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索羅斯看空債券市場勸基金經理改行,如今就有股票基金經理改做債券。這種棄股轉債的改變,到底是紅火的固定收益產品舞台對人才的召喚,還是基金經理個人對股票市場失去了信心?
日前,有消息人士透露,一位一直從事股票基金管理的基金經理去做固定收益部門負責人。“這種轉變我們也表示詫異,或許他自己感覺更適合做固定收益產品?”據透露,該基金經理從業生涯中有很長時間是做策略研究,在經濟大勢判斷上具備一些優勢。
有基金經理笑談,一路下跌的股票市場把股票基金經理的自信基本“磨光”了。“沒有業績,收入也不會太高。加上如今固定收益負責人緊缺,一些過去以基本面分析見長的基金經理轉崗也非常可能。”
或許,今年以來固定收益唱主角的局面多少給了管理股票基金的基金經理一些刺激。“原本管理股票產品的基金經理在公司地位比固定收益類高,加上過去又有賺錢效應。不過近兩年的情況發生了逆轉,做債券的基金經理終於揚眉吐氣。”一位債券基金經理私下透露。固定收益產品的急速發展使該類別產品上的人才配置明顯不足,巨大的人才缺口或許給了這種轉變一些理由。
一位長期從事金融行業人才推薦的獵頭表示,目前手上基金公司的進人規劃均來自固定收益方向。“一家基金公司需要一個固定收益負責人,我們為此尋覓很久,至今未能找到雙方滿意的人選。隨著不少基金公司積極打造固定收益團隊,這一人才缺口還將擴大。”他告訴証券時報記者。
無論如何,或許固定收益團隊人才的缺乏給了基金經理選擇自身所喜好的大類資產的理由。另一層面的原因是,近些年股票市場不斷出現的各類黑天鵝事件使基金經理在個股研究及選擇上可謂如履薄冰,生怕一時不慎踩上地雷。否則,若不是股票市場表現不佳或是自身管理業績無法使自己滿意,有多少從事股票市場投資的基金經理甘願轉向相對清貧的固定收益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