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款搬家其實是件好事。因為它在間接的意義上體現了人民幣利率市場化。而且,目前銀行存款減少並不會對整個金融穩定帶來負面影響。
央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人民幣存款減少9402億元,同比少增2.05萬億元。市場已經有人驚呼,如果存款搬家持續下去,或將在某些時點對銀行流動性造成沖擊。然而以目前的趨勢看,銀行存款搬家還將繼續下去。
1月份銀行存款大幅減少,當然是與企業節前大量提取存款向員工發放年終獎有關,但是員工拿到獎金之后並沒有使銀行的個人存款增加,這就是新的情況了。
目前銀行的基准儲蓄利率為3.25%,而2013年的CPI為2.6%,儲戶實際所得隻有0.65%的收益。而一般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起碼在4%-5%以上,再聯系到過去多年儲戶存款實際上是負利率,因此一旦居民存款另有去處,其銀行存款搬家是必然的。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銀行存款搬家其實是件好事。因為它在間接的意義上體現了人民幣利率市場化。而且,目前銀行存款減少並不會對整個金融穩定帶來負面影響。
一方面,目前國內約100萬億元的儲蓄規模,其中有十幾萬億元是活期儲蓄,而貨幣基金的規模隻有4000億元到5000億元。比照美國,如果貨幣基金和活期存款平起平坐,那應該可到40萬億—50萬億的規模。而目前存款搬家的趨勢離達到這樣的比例還遠著呢。
另一方面,1月份存款的減少並沒有影響銀行流動性。1月份央行放水,表內融資旺盛,表外融資亦不示弱。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2.58萬億元,這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別多1.33萬億元和399億元。若以以往的情況推算,社會融資中有三分之一為表外業務,那麼那部分減少的銀行存款大部分轉為銀行理財產品,仍在銀行的流動性中。
所以,1月份銀行存款的趨勢即使延續下去,也不會對銀行流動性造成沖擊,反而會猛烈地沖擊和促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
問題是在一向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信貸方面,表現得很不正常。照理,市面資金充沛,貸款利率便會降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活躍,無論官方還是匯豐的PMI指數都會上升。可是,1月份融資利率還是很高,中小企業還是“錢緊”,而銀行及金融機構的利潤照樣很高。換句話說,銀行的流動性沒有流進實體經濟,主要還是在金融機構中打轉,在“錢滾錢”。
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的實現,是需要人民幣流動過程中所有環節——儲戶、存款利率、銀行服務、貸款利率、貸款對象——的市場化才能完成的。現在貸款對象中有很大一部分並不遵守市場法則,譬如某些有政府背景的過剩產能企業、地方債支撐的部分項目以及不會破產的信托產品,它們無所謂信貸利率的高低。這樣的非市場行為反過來會影響貸款利率,從而影響放貸的銀行不去支持正常的業務而從事“錢滾錢”,進而再會影響存款利率、影響儲戶。讓儲戶的存款長期游走在銀行理財產品與風險極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托產品中間。
□郁慕湛(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