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第一次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必須親自前往銀行網點,面對面接受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之后才能購買自己承受范圍內的理財產品。這是監管部門對銀行明確的要求,卻也屢屢被銀行認為此舉束縛了手腳,成為與互聯網金融競爭的軟肋。
記者走訪銀行發現,在實際運作中,一些銀行開始把原本需要去網點面簽的流程,簡化為在線填寫簡單的風險測評問卷,這種打“擦邊球”的方式不僅涉嫌違規,也引來消費者質疑。
買理財產品隻需網上填問卷
“我以前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都得去網點填寫一份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表,為什麼在這個網站上,隻要直接在網頁填寫即可,這樣做靠譜嗎?”消費者劉先生昨日表示,自己在“錢大掌櫃理財平台”網站上購買理財產品,就可以省去前往銀行網點的步驟。
“錢大掌櫃理財平台”是由興業銀行推出的,有部分產品是興業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記者昨日登錄此平台后發現,初次購買這些理財產品隻需要在線填寫簡單的風險測評問卷就可以,不用去櫃台面簽。
在“錢大掌櫃”的網絡頁面上,目前在售的產品有三種,分別是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和基金產品。其中,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與興業銀行官網在售的理財產品同步銷售。
記者體驗了該平台的銀行理財產品購買流程。隻要在線填寫風險測評問卷,之后就可以進行購買操作。不論是否為興業銀行的客戶,都可以直接購買該平台所售的銀行理財產品。完全省去了櫃台面簽的步驟。至於后續是否需要去櫃台補充一份測評,“錢大掌櫃”並沒有相關說明或提醒。
隨后,記者電話咨詢“錢大掌櫃”平台客服,客服也証實,首次在該平台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並不需要去興業銀行或相關合作銀行做風險測評,僅需要在線完成風險測評問卷,即可購買該平台在售的銀行理財產品。
首購理財產品必須當面風測
“消費者第一次在我們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是必須要親自來網點,當面做風險評估測試的。”昨日下午,一家商業銀行理財經理何麗表示,這是銀行提出的明確要求,消費者必須通過答題,告知銀行自己的投資經驗、投資意向以及能夠承受的本金損失程度等,從而獲得風險評級。
“如果消費者沒有風險評級,根本就買不了理財產品。”何麗表示,即便有了風險評級,如果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超出消費者風險評級的范圍,銀行系統同樣不會將產品出售。而且風險評級的有效期在一年左右,超過一年后消費者再想購買理財產品,還需要再做一次風險評估。
實際上,監管部門對消費者第一次購買理財產品有明確的規定。銀監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強調:“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在本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依據至少應當包括客戶年齡、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的、收益預期、風險偏好、流動性要求、風險認識以及風險損失承受程度等。”
“銀監會規定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要親自到銀行接受風險承受能力測驗,抄錄風險確認語句,並簽名確認。”銀率網專家表示。
打“擦邊球”應對不公平競爭
“我們傳統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在進行一場不公平的競爭。”一家銀行零售部負責人稱,傳統銀行業在銷售銀行理財產品時需要遵守很多要求,比如資金門檻要達到5萬元,其次就是面簽,第一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都需要去銀行網點填寫風險評估測評表。
但是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卻沒有這些約束。“同樣是5%左右的收益率,憑什麼余額寶就不需要做任何風險評估,直接點點手機就能買?”
“所以現在要求放開限制的呼聲特別多,也有銀行開始琢磨有沒有變通的辦法。”一位銀行業人士認為,“錢大掌櫃理財平台”的做法,實際上打了一次“擦邊球”,利用網站的平台銷售理財產品,規避“銀行直接銷售理財產品”的定位,簡化面簽的流程。
但也有銀行業人士認為,從風險控制角度來看,面簽、風險測評是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不可缺失的一個環節。
“如果理財產品實現了預期收益那大家都相安無事,可一旦產品虧損了,那麼投資者尤其是中老年人一般都承受不了,因為他們拿來投資的錢是養老錢。”一家商業銀行理財經理表示,“我們銀行就規定,針對65歲以上的消費者如果要買風險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我們一定要當面把風險講清楚,而且還要求對銷售過程進行錄音。”
專家看法
風險可控是首位因素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表示,目前監管部門並未放鬆對購買理財產品面簽的要求,所以興業銀行“錢大掌櫃”直接售賣銀行理財產品的行為確實涉嫌違規。因為理財產品涉及金額一般比較大,為安全起見,市民最好還是通過銀行櫃台做謹慎的風險評估再進行購買。
“從金融業務本身來講,審慎穩健的標簽十分明顯。”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當前世界各國的金融服務都有比較嚴格的監管,因為金融業務涉及到管理別人的資金,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因此穩健審慎和風險可控是放在首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