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收入200多元
“刚开始,我其实也担心过有人不给钱的问题。”1984年出生的巫大永,是个标准的80后,2007年转业回来之后,卖过烧烤、冷饮,也做过食品批发、药品销售。直到半个月前,刚开始卖起了早餐。
巫大永的父母也是做小生意的,“做生意不收钱,还当什么老板呢?”对于儿子“不亲自收钱”的行为,他们最开始也很反对:“万一有人不给钱呢,多了可是要赔本的。”“不看着钱篓子,万一钱被人拿走了怎么办?”
还有儿子开的是早餐摊子,可偏偏买了好多竹斗笠、竹篓子,甚至还将农村才用的蓑衣也弄到了摊子上。“真不知道有什么用?”巫大永的父亲有时也骂儿子:“甩手掌柜,谁不愿意做?”
但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看儿子每天起早贪黑,两位老人既欣慰也心酸,渐渐开始支持儿子的想法来。而更重要的是,这段时间算账下来,巫大永每天能卖出去100杯左右的豆浆,收入也有200多元。“看来,大多数顾客都是诚信的,这就是个诚信的问题。”巫大永的父母渐渐接受了儿子的新思想。
今后让顾客自己磨豆浆
昨天清晨,巫大永在沙坪坝404车站摆摊,一位80岁的老奶奶看到巫大永卖豆浆“不收钱”,专门来帮他磨了半小时豆浆。老奶奶说,石磨子她如今很少见了,看到很亲切,关键是小伙子很愿意相信人。家住陈家湾的余学华买了一杯豆浆,又买了两杯送给姐妹喝,在这里喝豆浆,自己加糖,自己投钱,除了很方便之外,更能够感受到老板的信任。
“我本来的想法,就是要开一间饮食文化公司。”巫大永说,今年8月,回了一次璧山,老家在巫大永的印象里,是小时候玩耍的鱼塘,下雨时的斗笠、蓑衣,以及堆放在墙角的黄豆荚子。
而这次,记忆中的老家有了变化。“好好的石磨子,扔在地上没人要,太可惜了。”巫大永想,在城里,石磨子几乎失传,鱼篓子更是难得一见,他想把这些传统的东西捡起来。
巫大永说,现在豆浆摊是半自助式的,他想研究,搞一个全自助的,以后不自己磨豆浆了,改成让顾客磨豆浆。“他们自己用石磨,自己打豆浆、自己把钱放进去就行了。”
(来源:重庆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