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保定具有发展纺织业的优良条件,西南为棉花产区,南部的正定是棉花集散地,原料来源便利,产品经京汉、正太路销往山西、河南等地也很方便。然而经过权衡,多数纺纱厂还是选择设立在石家庄。主要原因就是地处铁路枢纽的石家庄,可以节省原料及成品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比仅有京汉铁路通过的保定更具有发展潜力。转运业下滑导致工商业不振,大量工商业者南移石家庄,保定因此失去冀中工商业的中心地位。
如今,“保定”成为“政治副中心”的传言似乎逐渐被证实,保定发展前景如何?
保定并非一无所有,其有不错的工业基础,有长城汽车、英利集团、隆基泰和、巨力索具、奥润顺达、宏润纺织等一批龙头企业。应该说,保定这座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底子的,但坐实“政治副中心”之名,却是还有一段远路要走。
2013年,保定gdp总值为2680亿元,在河北省排名第五;人均GDP约2.4亿元,在河北的11个地级市中仅排名第10。
2012年,保定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47.66元,在河北省排名第10。与北京相比,无论是从经济产值还是居民生活水平,都相差甚远。如果保定想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作用,那么这座城市势必需要极大地提升城市硬实力。
需要打破既有利益
而京津冀一体化并非首次提及。以往也有一些相关政策出台,如京津城际铁路,包括廊坊大学城建立等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直至今日,除了带动了河北三河、燕郊等地区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外,河北的产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此前,对房地产开发效益的带动更为直接。当时,万科、五矿和合生等众多房地产企业已闻风而动,纷纷进驻香河、燕郊和廊坊等地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飙升。
“原因很简单,就是背后的利益博弈非常激烈。”在某论坛上,发改委系统一位官员曾坦言。过去10年间,京津冀三地始终在行政体制的怪圈中打转,举步维艰。
事实上,京津冀都市圈这仅21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公共资源相差十分悬殊。比如,教育资源方面,目前全国211重点大学中,北京占据24所,约占全国五分之一,而天津仅有3所高校入列,河北仅有1所;医疗资源方面,河北、天津更是难以企及,全国百名最佳医院中北京独占26个,天津仅有3个,河北则没有入列。此外,中央企业更是高度集中于北京。
“正是由于资源过于集中,北京一直不愿意放弃既有的利益。”唐黎明认为,这导致三方陷入互相博弈的阶段。
2011年,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圈的再次提出,重新引发了三方利益的争夺。“过去在对接政策上光有雷声未见雨点,最终变成了‘只见房产,未见产业’的怪象。”唐黎明说。
“首都经济圈规划提了很久,推进的确较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分析称,这是地方GDP考核在作怪,导致三地定位难以协调。“区域之间的协调往往存在利益的重新分配。”
“河北不能只做首都的‘菜篮子’,也需要发展产业。”张建国认为,尽管河北是最积极的一方,但过去都很被动,因为区域间的合作,体制性的制约因素如何消除才是关键。
(中国经营网综合)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