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3月24日電(魏倩) 中國証監會在21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抖了不少干貨。其中,應聲而落的《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簡稱辦法)最為市場關注。
與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辦法刪除了反對壓力較大的“可轉換股”條款外,在多個方面都有所調整,比如明確了股息率水平,規定“公開發行優先股的價格或票面股息率以市場詢價或証監會認可的其他公開方式確定。非公開發行優先股的票面股息率不得高於最近兩個會計年度的年均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
作為融資工具,優先股試點辦法被認為是政策紅利,市場也在猜測誰將會最先開始發行優先股。無論紅利與否,至少“兩類公司需求是有的”,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簡稱中金)投行部一位人士向人民金融記者表示,尤以金融機構為主。
誰會最先發行優先股
發行優先股是國際市場成熟的融資工具,簡單講就是利潤分紅及剩余財產分配的權利方面,優先於普通股,但參與公司決策管理等權利受到限制。
正式辦法確定了三類上市公司可以公開發行優先股(具體參見辦法)。上述中金投行部人士說,在他們判斷兩類公司對發行優先股有較大需求。一是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二是股票市淨率(P/B)低於1的國有企業。
相比而言,金融機構的需求更大。銀河証券公司報告預計,優先股發行機構多為商業銀行、電力公用事業等具有穩定現金流、負債率較高的企業。
銀行有資本充足率的硬性限制。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國版巴塞爾協議Ⅲ—《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對銀行資本提出了更高的監管要求,那麼現在就可以通過發行優先股補充核心資本。“這不是可有可無,是必須要做的,否則滿足不了資本監管需求,它就無法擴展業務”。這位投行部人士解釋。
當然銀行也有多種道擴寬資本渠,比如發債。2014年,交通銀行就通過此辦法先后兩次發行了不超過400億元的減記型二級資本債券,補充資本金。加上優先股發行成本高的考慮,一些銀行持觀望態度。不過,在中金這位人士看來,優先股直接補充核心資本更為方便。發債補充資本有很多要求,時間就很長。辦法中,雖然刪除了“可轉換股”,隻有銀行達到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對銀行開了口子,就是因為巴塞爾協議Ⅲ有相關規定。
而股票市淨率低於1的國有企業也是優先股的需求方。“市淨率低於1,票面價格還不夠賬面淨資產,”上述投行部人士解釋,這對公司股本融資能力和管理有太大影響,也可以通過發行優先股募集資金,然后在二級市場回購股份縮減股本,提升每股淨資產。這樣P/B價值比較高,為后續股本性融資提供支持和前提。
特殊管理股可想象 但還很遙遠
優先股試點辦法發布的同時,而國有文化產業的特殊管理股制度也已發討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對按規定轉制后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由於目前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有銀行投行人士對人民金融表示,還沒聽說過此相關制度。
有專家解釋,特殊管理股制度操作上或借鑒國外的AB股制度。中金投行部人士理解也為,實行AB股(同股不同權)雙重股權制度。具體來說,在投資人持有相同股份時,持有A股的投資人1股可以有10票投票權,而持有B股的投資人 1股隻有1票投票權,前者佔股比例雖小但是控制權大。
實際上,這種股權形式就是達到融資目的,但是控制權沒有損失太大。在國外,家族企業或是特殊的媒體公司多用這種股權模式,比如紐約時報。而在國內,常用的主要是網絡公司,比如新浪、百度。包括阿裡巴巴,剛剛確認選擇以AB股形式在美國招股。
“創業型公司,尤其是網絡公司沒別的資產,” 這位中金投行部人士認為,最重要就是人,用AB股方式是兩方的需求,不光是創始人,也是投資人的需求。投資人也不想創始人的權利削弱,他買的是人。這是雙方的商業判斷,不是哪方吃虧哪方賺的問題。
而國有傳媒業改制中的股權創新改革也涉及到管理權的問題。如果採用AB股形式,雖然降低自己擁有的股權比例,但用相對較少的股份就可以控制上市公司、融進更多資本,這種方式在傳媒業人士受到認可和推崇。
但是在上述中金公司的投行人士看來,“國內建立這種制度基本原則和基礎還沒有建立,國企實行還很遙遠”。而且這主要看資本需求,國有企業也並不差錢,不適用這個制度。